常说男孩要穷养,女孩要富养。女孩子的富养大概首当其冲的是要富精神,二是在完成富精神的前提下富物质。
富精神,最重要的莫过于树立女孩子独立的品格,能够独立的思考,有自己的见解,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今天的《面纱》,就是关于一个女性的成长故事。
作者简介

《面纱》的作者毛姆算得上是一位多产的作家。
在最初接触他的时候,曾经读到这样一句话:
毛姆从整个文学史上来看,一直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作家,有一部分人认为他是一个被低估的文学大师,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他是比较成功的通俗作家。
当然,单纯的正面评价也不少,比如翻译家黄昱宁评价毛姆:
毛姆有一种把复杂的事情说得简单的能力。对毛姆作品的翻译非常愉快,首先他的作品生词不多,至少我译的那篇是这样,不需要你花很大的精力去查,而且故事情节整个地非常顺着你的阅读感受,一波三折。
木心对毛姆一见钟情,一看就狂喜:
童年的朋友,像童年的衣服,长大就穿不上了。写得多好。一句话,头脑、心肠、才能,全都有了。
在毛姆作品的扉页中,是这样评价他的:
他被公认为20世纪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最广、最受欢迎的英国作家之一,被誉为“最会讲故事的作家”。他的小说机智、幽默,常在讥讽中潜藏对人性的怜悯与同情。1952年,牛津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1954年,英王授予他“荣誉侍从”的称号。
毛姆也许是个“通俗”作家,也许做不到人见人爱。
但是评价一个作家到底好不好,到底还是得要亲自去读读他的作品。
比如,读《月亮与六便士》,你会想,竟真有人把梦想当做一个神圣的信念、一个使命去践行。那种决绝不亚于任何一个武士上战场,不亚于任何一个运动员代表祖国为国争光。读《面纱》,你会想,这样轻佻的女子不是随处可见,活该她自作自受,怎奈最后结局反转。
读他的作品,不用像读侦探、悬疑小说那样动脑筋思考,需要做的无非就是顺着故事读下去,去感受他塑造的故事情节。你也许会带入自己的判断,判断人物的选择和故事走向。如果最后你的判断跟作者设计的不一样,你大概就会始终记得故事情节。读完了也免不了要去时长回味。
毛姆的作品多以小说和戏剧为主,说白了,就是说故事。说故事,那就说的“俗点”又何妨。“文学是可爱的”!作家本就承担着替人类发声的职责,写的过于复杂晦涩,读来令人不知所云,又所为何?这位“俗”作家的作品能够做到引人入胜,能够让人读完去思考、回味、把玩,于我读书的心思切合,也就足够算得上一位好作家了。
故事简介
故事开始之前,先分享两段文字。
“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势利、庸俗,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
《挽歌》的大意为,一个好心人在城里领养了一只狗。起初人和狗相处融洽,但是有一天二者结下怨仇,狗发了疯将人咬伤。大家都预料被咬的人将会死去,但是人活了过来,最终死去的却是狗。
第一段是男主人公Walter对女主人公Kitty说的话。乍看之下,像是甜蜜无间的告白。在知乎上,也有人把这段话作为表白的话来分享。然而,这段话出现的场景却是:Walter在发现妻子出轨后说的话。
第二段是关于一个故事的解说。“死去的却是狗”是Walter死前,Kitty乞求Walter原谅她曾经的愚蠢行为(出轨)时,Walter的回答。

《面纱》主要是讲述了在香港殖民地任职的细菌学家Walter和一位二流律师的女儿Kitty的故事。
Kitty为逃离妹妹即将结婚、而自己却仍旧大龄未嫁的困窘,匆忙之下接受Walter的求婚,即便她知道她一点都不喜欢Walter。而在随Walter来到香港工作和生活后,Kitty不久便与在聚会上结识的Charlie开始了婚外情。
这场纸包不住火的婚外情很快被Walter发现。为了报复,Walter提出要带Kitty去发生霍乱的“湄潭府”进行援(song)助(si)。因为Walter料定了Charlie不会为了Kitty选择跟自己的妻子离婚,所以Kitty在万般无奈之下只能接受Walter的决定。
至此,Kitty和Walter分别成了开头《挽歌》故事里的人和狗。
Walter想置Kitty于死地,但不曾想到,Kitty在发生霍乱的危险境地中开始一段关于人生或者生命意义的探索。这样的探索抹去了她对旧情人Charlie的爱慕,也抹去了她曾经对Walter的恨意。而Walter在“湄潭府”的日子里,始终不能原谅Kitty,直到最后感染霍乱,在怨愤中死去。
Walter“咬了”Kitty,但最终死去的却是Walter自己。
为什么要读
一、试着去成长
小说围绕着Kitty的生活展开,她从婚前的轻佻女子到婚后为了追逐所谓的“爱情”而成为别人的情妇,只到最后在危险的瘟疫地区主动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完成了一段“蜕变”。
Kitty在蜕变前,是一个依赖别人而生活的人。所以,在她出轨被Walter发现后,她无法独立作出选择。她只能寄希望于Charlie的解救,如果Charlie拒绝,那她只能接受丈夫Walter的任何决定,哪怕是胁迫她去发生了霍乱的地方。
好在,她在发生霍乱的地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她帮助修女照顾孤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起初是为了打发时间,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跟修女的接触越发多起来,她逐渐开始思考,到底修女们为何愿意背井离乡来到遥远的国度进行援助?工作和思考让她逐渐忘了Charlie,也原谅了Walter。
Kitty的成长是缓慢的,但值得庆幸的是她有思考、有成长。否则,她只能沉湎于失去Charlie的悲痛,任由Walter摆布和报复。
如果是你遇到类似的问题,你怎么解决?
二、试着去思考
人生是为了什么?或者究竟是为了自己还是他人?
疫区的修女们改变了Kitty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让Kitty开始寻找:
“我在寻找某种东西,但是到底找的是什么我也不能确定。但我知道这对我很重要,如果我最终找到了,我的生活将会变得大不一样。”
在Walter死后,Waddinton解释说,Kitty在寻找的东西是“道”:
道也就是路,和行路的人。道是一条世间万物都行走于上的永恒的路。但它不是被万物创造出来的,因为道本身也是万物之一。道中充盈着万物,同时又虚无一物。万物由道而生,循着道成长,而后又回归于道。可以说它是方形但却没有棱角,是声音却不为耳朵能够听见,是张画像却看不见线条和色彩。道是一张巨大的网,网眼大如海洋,却恢恢不漏。它是万物寄居的避难之所。它不在任何地方,可是你一探窗口就能发现它的踪迹……
依照着道,卑下会变成英武,驼背也可以变为挺拔。失败可能带来成功,而成功则附藏着失败。但是谁能辨别两者何时交替?
这也许是作者想借书中人之口表达自己的价值观。
什么是道,什么是生存,什么才是意义?
跟这些比起来,情仇爱恨似乎根本不值一提。

三、试着去做选择
故事的主题之一是——爱情。
究竟什么是爱情?
Kitty与Charlie之间有爱情吗?Walter与Kitty之间有爱情吗?
或许应该换个说法,喜欢或者爱。
那这三个人之间,谁爱谁。如果爱了,那怎样才是正确的做法。
说到这,又联想到《延禧攻略》里的富恒和魏璎珞。他们彼此相爱,但最后还是没能在一起。但是他们没有选择互相伤害,没有因爱生恨!
又联想到咪蒙的离婚。婚后的两个人不爱了,选择离开。没有出轨,也没有背叛一说,只是坦然面对,理性解决。
如果你爱的人不爱你,你要怎么办?如果你碰巧和你爱的人在一起,但是他不爱你,你要怎么办?再如果,你们彼此相爱,但是最后又不爱了,你又要怎么办?
人生似乎总是由很多问题组成的,作为一个成年人,除了面对,还是面对。
End

《面纱》的同名电影豆瓣评分8.2分,也跟小说一样好看。不想看小说的可以看电影了解故事情节。
只是,电影的最后,Walter让Kitty原谅自己,与小说中完全相反。可以的话,还是建议读小说,去体会主人公内心的声音和作者真正想表达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