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集 夏王朝觅踪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既传承着✅龙山时代诸邦国都邑创造的早期文明,又作为上古夏商周三代的开始,为华夏文明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它又是一个传说中的王朝,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成熟的文字尚未产生关于它所有的历史,即便是最权威的传世古文献也都是后世根据口耳相传记载下来。怀疑夏王朝的存在,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并一度困扰着史学界,直到考古工作的成果不断涌现夏王朝的庐山真面目才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区的这条古老的街道,几千年来一直供奉着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而关于他的各种传说一直流传在禹州的大街小巷,他的精神也被人们世代传颂。
教之忠(禹州市文化局 前局长):这一处建筑啊,是我们禹州市,作为一个夏代早期都城,传留下来的一处涉及大禹治水的一处神话传说遗迹。
旁白:在禹州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远古时期,禹州一带洪水泛滥,皆因水中一种怪兽蛟龙作祟,蛟龙在水中兴风作浪,鼓动水势,冲垮人所筑的堤防,淹没土地和村庄,致使无数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而后大禹在众神的帮助下将九条蛟龙一一制服,并把其中的一条禁锢在这口八角井中,从此人们把这口井称为禹王锁蛟井,并在井上塑像立庙,以此世代感谢禹王的恩德。
教之忠:虽然很多是神话传说的东西,但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我怀念大禹治水英雄之举所以演变出来的这么一个神话传说,它就说明了,将这个位置这个锁蛟,它就是大禹曾经在这里指挥治水的一个象征物一个标志物。
旁白:那是一个洪水肆虐的远古时代,河流泛滥,大浪滔天,使无数的生灵涂炭,即便所有的人齐心协力,洪水仍然长期肆虐,治水,成为最重要的事情,它关系着人类的生死存亡。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在▪️尧时代,大禹的父亲鲧(gun 三声),也是一位治水能手,尧将治理洪水的任务交给了鲧,可惜鲧没能完成使命,最终因失职被杀,到了▪️舜时代,治理洪水的艰巨任务,转而落到了禹的身上,禹汲取了父亲失败的经验与教训,改变了治理方法,经历了十几年的努力终于将治理了洪水,直到现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仍为大家津津乐道在世人的眼中大禹功不可没,利泽万世。
李学勤(清华大学历史系 教授):那你可以看到,全世界都有类似的洪水的传说,可是,我们中国的洪水传说是不同的。因为我们的洪水传说有两点不一样,因为一般的这个外国的说法呢,就像基督教的圣经里讲的那么上帝创造了人,人做了坏事,上帝发怒了就降下洪水把人基本都消灭了。而我们中国的传说是不一样的,我们是一个自然灾害,虽然是规模很大的一个自然灾害,可是凭借着这▪️个人的主观斗争这个组织的力量,克服这些自然灾害,随着大禹治水,大禹治水,大禹作为一个王,他这个身先群众,这么艰苦的工作做了多少年,才达到这个效果。
旁白:位于河南禹州几千公里以外的四川省汶川县几千年来当地羌族百姓将大禹是为自己的祖先,矗立于岷山之畔的大禹铜像,悬胆方口,头戴四面斜坡平天冠,束髪带依稀可见,在今天羌族人的生活当中,依旧保留着各式各样与大禹相关的文化习俗,而大禹精神已深深融入羌族人们的血液当中,这种特殊舞蹈叫做禹步,是羌族婚丧嫁娶传统中不可或缺的仪式,相传禹步是由大禹走路的姿势演变而来传说大禹在治水过程中因过度操劳患上了腿疾,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行走,为怀念这位伟大的祖先,羌族人将大禹行走的跛步,演变出如今的禹步,以时代秉承先祖大禹的治水精神。
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羌族人还会在大禹祭坛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纪念先祖大禹的诞辰。传说这一天是大禹的诞辰,届时,人们会在大禹神像前踏着禹步跳着莎朗缅怀先祖大禹的盖世功德,世代崇祭。今天的汶川境内,依旧保存着大量关于大禹的历史遗迹,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大禹故里,已成为华夏子孙访古探幽的圣地。
汪友伦(汶川县原文化馆 馆长):大禹的精神,他是用大公无私把中华民族凝聚到一起就是用一个无私的这种精神,才把各个民族凝聚到来,作为我们的祖宗我们应该,我们更应该发扬,所以说我们要在六月六的时候,在这个地方祭祀他,实际上就是代代都不要忘记,一定要弘扬大禹的这种精神。
旁白:治水成功,使禹的威望空前提高,他不仅通过禅让制,成为舜的继承人,更是把原本较为分散的邦国与部落联合起来,建立了一个以夏后氏为中心的邦国,让❇️夏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王为天下共主】的时代,大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
相传大禹死后安葬在会稽山上,今浙江省绍兴市南,今天的会稽山仍存禹庙,禹陵,禹祠等。与大禹相关的历史遗迹,从秦始皇开始,很多帝王亲临禹陵祭祀大禹。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大禹文化无疑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宝库中永放光辉的一颗宝石,作为五帝之一的大禹,几千年来一直都是中华儿女所崇敬的对象“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精神更是为后世子孙耳熟能详。
大禹治水的故事尽管发生在遥远的传说时代,然而在当今世的中国大地上,仍有大量被认为是大禹足迹所至的地方,禹王宫、禹王庙、禹王台、禹王亭乃至禹王洞等等,各地百姓用不同的形式纪念着这位中华民族伟大的先祖,每一个中国人都为有大禹这样一位先祖而感到骄傲,大禹的精神早已深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李学勤:大禹治水的传说呢,他的精神在中国文化里面是属于核心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们中国组成的各个民族里面都有关于大禹治水这个传说的痕迹,突出了大禹作为当时群众的一个领袖,他的那种精神,他的精神就是德,这种德究竟是怎么样子的,德和民有什么关系,人民的生活怎么和领袖人物的德结合在一起,那么这个问题的话呢,通过这个传说有很多的看法。
旁白:虽然世代相传大禹治水的故事,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然而,这些事件发生在没有文字的时代,有学者怀疑他们只是神话传说而已,而这样的怀疑并不是空穴来风。关于大禹以及大禹治水最早最权威的记载,出现在《尚书》中,《尚书》是中国流传至今历史最为久远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内容出自商周史官之手。但《尚书》曾多次失传,等重新找到后,便有了古今真伪的纷争。《史记.夏本纪》中,关于大禹的记载便是引自《尚书》,记载了大禹划定九州,治理山川等功绩,疑问由此而生,《史记.夏本纪》中关于大禹的记载是否可靠?大禹治水是否真实?大禹是否真有其人?乃至于人们开始怀疑传说中大禹所奠基的夏王朝是否真正存在。
王巍(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所长):文献记载当中,成书年代越早的文献呢,对夏代的记述是很简单的,但是成书比较晚的一些文献却反而记载的比较详尽,所以就提出是层累的这种历史,就是说他们认为简单来说这个记载是不可靠的。
旁白:由于年代久远,文献记载的真实性又无法得到考证,考古发现成为打开夏朝迷踪有效的途径,然而,将近4000年的漫长岁月随着风雨的侵蚀王朝的频繁更替,夏朝的遗迹早已坍塌殆尽,同样是考古研究最难以寻觅的历史谜题。
赵海涛,是现今二里头考古工作站领队,从2006年至今他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将近十年,位于河南省偃师市郊的二里头,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吸引了大量考古学者的注意,考古学家徐旭升经过实地考察后断言眼前的这处遗址在当时却为一大都会,从而拉开了从前考古学上探索夏朝文化的序幕,经过数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一个沉睡数千年的夏王朝之谜,开始慢慢的浮现在世人的眼前。
水族,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拥有自己文字的民族之一在水族2599多个单字中,大部分为异体字,由水书先生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水族文字被称为水书,一直用来记载水族天文、地理、历史、宗教、民俗等各个方面,水族百姓也会将水书作为谏言和祝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绣制在水族的各种饰品和服饰当中,在现存的水书文字中,水书先生已发现多个与夏陶符号完全相同的文字,他们甚至可以大致解读二里头陶文的含义,这一提供了寻找夏朝文字的另一种可能。
蒙熙林(荔波县水家学会 会长):像这个/凶,凶 按我们水话翻译成汉语的话,它就叫做 兴旺发达的意思,跟我们现在,现在就相像,这个大门上面写个/福 字,什么 福到来啊,吉祥如意啊,估计我分析这个符号啊,就是这个意思。
旁白:这些类似文字的符号,并没有像甲骨文一样出现在礼器当中,而是出自用于生活的陶器当中,不过,二里头所出土的陶器主要出自墓葬当中,这是否暗示着这些符号,与夏朝的礼制有关呢。
赵海涛:做工精致的,一般大多出现在墓葬当中比较多一些,而且这些墓葬也是有一定等级身份的墓葬出土的,就是当时可能已经产生了一套礼制,但是后世相比呢,它的礼制这个概念,这个还不是那么严格,是因为礼制,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
旁白:自二里头文化遗存发现至今,考古工作者们已发现了五百多座墓葬,在墓葬中不仅出现了大量的陶器,通过墓葬大小,规模的对比,以及陪葬品的差异发现这些墓葬已成为解开夏王朝社会结构及礼制的重要线索。
王巍:因为墓葬是我们,判断社会分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埋葬,比如正常的埋葬,就是小型的墓葬,也有非正常的埋葬,比如说奠基,比如说建筑当中的奠基,那就是身份应该是相当于奴隶的身份,可以看到当时形成的一个比较社会非常分化非常明显的一个社会不同规格的墓葬呈现出夏王朝等级的分化,二里头文化墓葬中,已经形成依照等级的高低而等差有序地使用礼器。礼器,只是发现于一定等级以上的墓葬中,其等差有序的规则,正是礼制形成的重要表现,更是夏代阶级分化的重要标志。
二里头墓葬的发现不仅吸引了大量考古学家的关注,一些民俗专家也对其展开研究,2002年春天,二里头墓葬中一件造型奇特的动物仿生饰品引起了国内外众多专家的注意。
这件由两千余片绿松石片组合而成的绿松石饰品,其制作之精在同时代的动物仿生饰品文物中实属罕见,它的身上可能还隐藏着更大的秘密。自这件绿松石器出土以来,它的形状被大多数专家认定为龙的形象,中国文化历来都与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龙是中国权力与神的象征墓主人的身份因此变得更是变得扑朔迷离。
叶舒宪(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教授):从古书这个《山海经》这些古代神话书籍中来看神灵或者是通神的这个超自然的这些人物,宗教领袖,往往跟蛇有关系,所以这个蛇它起到的象征意义主要是代表了龙蛇的超自然的海陆空三界的穿越能力,所以它的佩戴者拥有者应该是二里头时期这个国家级的大法师、大巫师。
旁白:从二里头另外的考古发现,印证了夏朝法师的存在,在二里头宫殿周围,这些布满明显烧痕的动物骨头,正是法师最主要的占卜工具,远古先民对于事物的发展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借由自然界的征兆来指示行动,但自然界的征兆却并不常见占卜的方法随之应运而生,法师通过对骨器的烧痕,来推断未来的吉凶祸福,为咨询者分析问题指点迷津,这些密密麻麻的烧痕我们虽然无法判断他们所预示的祸福凶吉,但我们却能够看出祖先们对生活以及神的向往,但是夏王朝的最后一次占卜,显然正预示着灾祸即将到来。
据文献记载,夏王朝中期以后,夏朝统治者渐渐失去民心,当夏桀在位时,夏王朝内忧外患、民心大乱,其统治的部落邦国纷纷离散,夏桀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暴君之一,当他完全失去人心时,商汤趁机发动进攻,夏桀被放逐于南巢而死,夏朝灭亡。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推断,夏王朝的统治从✅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有470年的历史。根据《史记》记载,夏朝的第一位王是大禹,从大禹开始到桀灭亡夏朝共有1️⃣7️⃣位王,然而,在二里头夏都遗址中,还没任何与王直接相关的证据,对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一直没有停止,很多人认为,假以时日,夏桀等夏王的痕迹,是有可能发现的,不过,根据对二里头土层绝对年代的坚鉴定,夏朝早期的历史二里头显然无法给出答案。
赵春青:因为他的年代可能是,公元前1750年,这个年代,碳14测定出来的这个年代,也给历史史书文献记载的这个夏王朝最早的那个阶段呢还有一定的距离,一百多家的距离,因此说它是中晚期的一个夏王朝的都城。
旁白:这里是位于河南省嵩山南麓的万岁峰,这块山上的巨石,被当地人称为启母石,相传大禹与涂山氏所生的儿子夏启,正是在此出生,关于其母石的来历众说纷纭,传说在大禹治水时,涂山氏怀上了禹的儿子,但到了嵩山之下时,大禹借助上天神力,将自己变为黑熊,涂山氏因此受到了惊吓化成了巨石,大禹赶到后大喊“归我子!”此时天地感应,石破东方而启生。
显然,这样的早期神话无法令人相信,然而,神话中常常隐藏着一些史实,东汉延光二年,颍川太守朱宠于启母石前所建造神道阙,记载了这样一段历史:禹 临终前,按照尧舜禹时代禅让制的传统,并没有将首领之位穿给自己的儿子启,而是选择了东夷人的首领益,然而 ,益的威望和实力远不如启,启几夏后氏族众也不甘心权力外移,经过一番激烈的博弈,启最终取代了益,并以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家天下的传统开始确立。这标志着以夏后氏为中心的中原地区邦国联盟正式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如果按照这样的说法,夏朝早期的遗址或许就在启母石所在的嵩山一带。1979年考古学家就在离启母石不远的地方,试掘了河南新密一带,发现了一处早于二里头文化的遗存,据土层鉴定,最终认定这里应该是夏启至少康所处的夏朝时代。
魏继印(河南大学考古文博系 主任)新砦遗址发现的主要遗存,有三个时期,相当于最下面这个时期就是相当于龙山文化晚期,中间这个层位就是,据大部分以遗存都属于新砦期遗存,位于最上面的一层呢,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二里头遗址一期这个年代的东西,这样是有比较明确的年代地层关系所以说新砦期文化可能是二里头文化的前身。
旁白:根据文献记载,和遗址绝对年代对比,一件重要的历史事件极有可能就是在新砦遗址发生。启之后,夏朝经历了一段极其动荡的年代,一个来自东方的神秘部落东夷,将夏朝的统治权从太康的手中夺走,这正是有名的历史事件太康失国。关于这位东夷部落的首领,历史文献中对他的记载少之又少,但在神话传说当中他却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就是射日英雄后羿。在历史传说中,上古时期天空中有十个太阳,以至于江海湖泊干涸,农作物枯萎,人们在骄阳似火的苦难中苦苦挣扎,这时,英勇的后羿挺身而出,展开了与十个太阳的殊死较量,它奔跑在崇山峻岭之间,追逐着太阳,并用弓箭,逐一射下了天空中的九个太阳,最终,后羿拯救了苍生,大地又重新恢复了生机。
后羿射日,这是在中国尽人皆知的传说,在农耕为主的中国古代,后羿在很多地区成为了农作物的保护神,这是位于江西省婺(wu四声) 源市郊的一个村庄,每到春耕之际,都会上演这样的傩(nuo 二声)舞大戏,从白天到黑夜,已是流传已久的传统,傩舞中表现的正是后羿射日,人们以此祈祷后羿能帮他们驱赶烈日,迎来风调雨顺的好时节。在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记载中,后羿射落的不是而是太康,后羿是夏朝东夷族有穷氏首领,由于夏天子太康不恤民事,后羿带领部众从太康手中夺取了夏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历史事件太康失国及后羿代夏。后羿射日无疑是一个神话传说,那么来自于东夷的部落是否真的获得了夏朝的统治地位呢?在新砦遗址上,考古工作者们一直在寻找着后羿和那个神秘的东夷部落的踪迹。
1999年,一块带有奇特图案的器盖残片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注意,在这件具有强烈东夷文化特色的饕餮纹陶器盖上兽面纹的主题文化来自于山东龙山文化晚期,这是东夷族最高等级权力的象征,而这种图腾在新砦遗址中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新砦遗址强烈的东夷文化特色。
顾万发(郑州文物考古研究院 院长) :那么这个小小的器盖呢,如果看它的历史背景的话,可能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因为这个器盖上面的图案,它是属于新砦遗址二期的晚段,就是我们传统上所说的龙山文化向二里头过度的那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呢,曾经发生过很重要的历史事件,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太康失国后羿寒浞代夏】,那么这个器盖也很有可能是当时的夷人把他们的这种信仰带到我们中原,带到我们郑州。
旁白:由此看来,真实的后羿极有可能带领他的东夷部落统治了夏朝,但据文献记载,后羿当上了国王后,同太康一样,荒于国政,于是血腥事件再次上演,后羿被大臣寒浞所杀,当寒浞夺取王位时,另一个人的力量正变得强大起来,此人便是少康。
少康是太康弟弟仲康的孙子,他在颠沛流离中长大少康年长后,投奔到了实力强大的虞氏部落,并得到了信任,手握重权的少康,在寒浞渐失民心之时,集结了夏部族的余众,起兵攻灭寒浞,收复了夏朝王都。从后羿代夏到少康中兴,都发生在这片考古工作者依然在探寻的土地上。
赵春青:新砦遗址本身的意义在于终于找到了比二里头早,公元前1750-公元前1850年早这个一百多年的历史,一些这个阶段遗迹和遗物。
从1959年夏代遗址的首次发现,经过几代人的勘探和发掘,考古专家,对夏代历史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然而即便如此,无论是二里头遗址还是新砦遗址没有任何实物能够证明夏朝最初的发源地所在,更没有任何一件关于大禹建都的实物证明,那么文献记载中的禹以及禹的都城究竟在哪里?
就在离启母石更近的河南登封告成镇王城岗,从1977年开始,考古学家方燕明,便一直在此进行考古研究工作。王城岗遗址是略早于新砦文化的故城址,根据城址的时代进行推测,它可能与夏朝最初的发源地有关,这令发掘者非常兴奋,然而,发掘出来的城堡面积却只有一万多平方米,还没有二里头一号宫殿大,一座城竟然不如一个宫殿大,这怎么可能是夏朝的都城,况且城内遭到后期破坏只留下一些奠基坑遗址,并没有见到宫殿建筑之类的遗址,这使得王城岗遗址没有被更多的关注。
直到2002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后,王城岗遗址才得以再次被发掘,在原有小城的西北,考古专家惊喜地发现了一处面积达三十多万平方米的大城。从年代上看,大城的年代晚于小城,经碳十四测定,大城的年代正好与夏代始年相符,于是,考古专家提出,此大城应是禹都阳城的所在地,而原先被忽视的小城应该是夏禹之父鲧所筑的城址,遥远的夏王朝,它的历史面纱,正在徐徐地向世人揭开,历史的长河仍在奔流,最终将汇入未来浩瀚的海洋。
赵春青:我们现在不是说已经到了可以把夏代历史完全拨弄清楚还不到那个时候,所以对夏代的文化的复原和揭示将是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的事情目前已经开展了一些工作,最多是在复原夏代历史上,只能是一个开头。而不是它的终结。
旁白:考古学的发现,使遥远的历史逐渐与我们接近,我们的寻根之旅不会停息,因为在那些遥远的古代隐含着我们现代文明最原始的基因,一个尘封了数千年的夏王朝已不再被认为是迷雾朦胧的传说而是以日益清晰的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
当我们在重新回顾这段历史时,我们会发现,中华文化的许多源头,可以追溯到夏朝,无论是二里头还是新砦遗址,或是王城岗遗址,我们仍没有找到于大禹直接相关的任何遗迹,但几千年来,大禹从来没有消失,他的功绩和精神始终受到中国人的尊崇,在96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当中,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人物与历史事件,大禹其人和大禹治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座宝库,无论是大禹治水的疏导方法还是大禹治水中所体现出的人格魅力、文化价值与道德精神都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渗入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斗转星移、时光流逝,而大禹精神永远不会消失,古老王朝所蕴含的精神源泉也永远不会枯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