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
新版辞典生争议,“三个字”引发父辈的沉思,少年的啜泣

新版辞典生争议,“三个字”引发父辈的沉思,少年的啜泣

作者: 首席蔷薇 | 来源:发表于2018-11-18 16:36 被阅读1次

    有这么三个字,简简单单,可是组合在一起,如今却没有多少人懂得它的含义。在它的指导下曾经救活了无数条鲜活的生命,国家为它专门成立了最高级别的工作组,这三个字叫“瓜菜代”。

    “瓜菜代”顾名思义,瓜是瓜,菜是菜,就是我们常吃的蔬果,代是代替的意思,这样解释一点毛病没有。可是1992年大连出版社出版的《当代新词语大辞典》把“瓜菜代”一词释义为“困难时期人们以瓜菜代替粮食度过饥荒的方式”,为什么就不对了呢?而且还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事情还要从这个词出现的时候说起,现在大多数年轻人也许都不太知道,新中国成立十年后的那场罕见的自然灾害。1959—1961年我国连续三年遭受特大旱灾,旱情波及全国24个省,江河断流,水库干涸,别说是灌溉农田的水,连人们日常饮用水都出现短缺。这场灾害直接导致粮食减产8成,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

    情急之下,1960年下半年中央成立了以总理为首的领导小组,并在全国设立专门的办公室,号召各地立即行动起来,开展了一场广泛采集野菜、树叶、树根以代替食品填饱肚子的群众性运动,“瓜菜代”一词由此诞生。

    争议出现在“代”字上,在当时能吃的东西早已吃光,包括树叶、树皮、草根,已没有东西可以代替食物,“代”字就不再是一个动词,说白了就是拿一些平时不能吃的东西,拿来冒充食品,将“伪食品”扮成“代食品”。

    现在的年轻人吃多了怕胖,在当时挨饿也怕“胖”,那种胖在三年困难时期被称为“浮肿”病,原因是严重缺乏营养,又得不到补充,一旦出现就意味着死亡。

    那时在安徽的北部和河南还流行吃“观音土”,“观音土”又称高岭土,原本是烧制瓷器的粘土矿物。灾民饿急了,就开始吃这种泥土,一时有了饱腹感,可是吃久了,由于难以消化和排泄,很多人活活又被撑死。

    1960年11月9日,中国科学院向中央紧急报送一份《关于大办粮食代用品的建议》,建议中提出:玉米根、橡子仁、小麦根,泡软,磨碎也能食用,并指出仅此一项就可替代几十亿斤粮食。

    专家们还研究发现出了8种可替代食品,其中有一种叫小球藻的水生物被极为推广,这种生长于淡水中的微型球形藻类,平时是喂猪的,1960年7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大量生产小球藻》,明确指出,小球藻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可用来制作糕点、菜肴、藻粥、面包等食品,功效和奶粉差不多。

    其实谁都明白这些都是无奈之举,全国下上已无食可择。

    无论是从树叶中提取叶蛋白还是从小麦根中磨淀粉,各种研究报告火速送到各层领导的手中,其中的一个中心词就是“瓜菜代”。这场“瓜菜代”运动的确救活了很多人的性命,可是更糟糕的是许多地方连树叶,树皮都吃完了,“瓜菜代”成了空想,送到领导手中更多的是大批饿死人的报告。

    据《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中的记载,“三年困难时期”由于粮、油和蔬菜、副食品等的极度缺乏,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据正式统计,1960年全国总人口比上年减1000万,突出的如河南信阳地区,1960年有9个县死亡率超过100‰,为正常年份的好几倍。

    那时候“瓜菜代”一词因为深入人肚,也深入人心。直至1962年下半年,随着全国经济情况的逐步好转,“瓜菜代”这个词也渐渐淡出,很少被人提及。

    上辈人不愿去回忆,因为那场苦难太深重,年轻人根本不相信,因为离现实太遥远。曾经有一位父亲写过一篇文章,记叙了当年的所见所闻,他的两个孩子看后就是不信,瞪着眼睛说“哪有这事”,简直是天方夜谭。后来经查阅相关史料,才相信了父亲,兄弟俩为此大哭一场。

    关于历史,中国有句富有哲理的成语叫“鉴往知来”,半个世纪前那个苦难的年代留给亲历者惨痛的记忆不能被遗忘,不管我们今天过上多么幸福的生活,都不能忘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新版辞典生争议,“三个字”引发父辈的沉思,少年的啜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eyg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