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会第十期读写营作业5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大约五个月前,有友友说我散文写的还不错。于是,自信心爆棚的同时,内心里又有些惭愧。赶紧从度娘里找了写散文的大家准备再学习学习,推荐里就有汪曾祺老师。
拖拖拉拉,还没来得及买书,正好和朋友聊起买书的计划,他说,你别买了,我那儿有他的一套书。他说,散文看的他总是犯困。他也说,不过你可以试试。
说来惭愧,那几本书(《人间有味》、《人间草木》、《人间小暖》《人生有趣》)被我拿回家,至今一本都没有翻完,由此可见,我也是个不痴迷于书的人。所以,在写散文方面看不到进步也是理所应当的。
再次了解到汪曾祺老师的文章,还是在这次读写营。
纸席老师的课堂中不止一次的出现了汪曾祺老师的文章范例。甚至,上次课后作业的读后感书目里就有他的《陈小手》和《大淖记事》。而我,却最终选择了张爱玲的《金锁记》。
这次,纸席老师列出的读书清单里依然有汪曾祺和张爱玲,想了想,还是再给自己一次去学习汪曾祺老师的机会吧!于是选择了《受戒》。
前面的废话着实是有点多,那就再絮絮叨叨自己的读后感吧!
读完第一遍《受戒》,发现可学习的地方太多了。
首先,故事的有趣、丰满和流畅性就让我觉得要学会那是得下大功夫的。
明海当和尚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一条主线。在这条线上又穿上了他舅舅、庵赵庄、荸荠庵其他的和尚及小英子一家,就让整个故事有趣和丰满起来,也让小明子这个人物更加的生动起来。
短短的一万多字里,人物出来的不少,描写的事情也不少,但是总能走到明海那条主线里去,故事就显得特别的流畅。
想到我写故事,就是那两三个人,就是那一两件事儿,没血没肉干巴巴的。好像那两三个人只有一件事儿可做:就是想办法把我要写的这一两件事儿演好,然后让我这个故事在完整中完成了。
其次,语言的精湛性。此处应该有一拍手的表情包来表达我的赞叹。汪老师没有一句废话,即便有,那也是为后面的情节做铺陈。好吧,那根本不算废话,是我又废话了。
落到我这儿,这表达总是拖泥带水,随时都有凑字数的嫌疑。当然有时候还有跑题的嫌疑。因为写着写着情节就被别的点带偏了,可怕吧!我自己有时候都对自己“惊叹不已”。你看,明明在写读后感,这又差点要跑偏了。
拉回来!好像“首先、其次”的这样说有些泛泛而谈了,那就用两个点来说说我读完后,在写作这条看不到尽头的路上获得的帮助吧!
先说说情节的构思方面。
主线,我一般会安排的没什么大问题。问题比较严重的是副线,可以说我写的文章里基本没副线,不是怕拉不回去,而是从来没想到过副线这个事儿。所以,接下来写故事的时候,一定是要主线里面有副线,先从加一条小小的副线开始,或者先从一个为主角服务的配角开始。让我写的故事有点血肉,让故事中的角色不仅仅只生活在我设定的这个故事中。
再说说语言吧!
语言这个东西真的是需要从读开始积累的,应该没有捷径。我读书少,所以我的语言总是觉得少了点灵魂。一是描写,经常有话到嘴边却出不来,或者心里明白却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描述;二是语言不够精炼,经常出现一句话啰哩啰嗦半天才能说明白。
汪曾祺老师的语言:言简意赅,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就简简单单生活中的言语,也能写的充满生气且有艺术气息。
所以,除了在读书中积累,生活中的积累也是必不可少的。
以上,就是读完《受戒》的收获。其实,感受也有很多,比如每个人物的描写,真的是惟妙惟肖,这个人仿佛就在跟前站着,而不是只在书里。
不啰嗦了。总之,多读书,多观察,有目的性的多练笔,总归是不会错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