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高焦虑的时代里,拥有过好“低配人生”的能力很重要。
低配人生,并不是衣衫褴褛,也不是随便找个单位混口饭吃,更不是浑噩度日。
它是指,你能正确判断自身消费欲望,不依靠外在的消费,来堆砌金玉其外的生活。
德国心理学教授迈尔思说,年轻人至少要拥有三种金钱能力:
正确运用金钱的能力,
处理物质欲望的能力,
了解匮乏与金钱局限的能力。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学会处理自己的物质欲望。
当所有人都在给生活做加法时,也许我们可以做减法。
艺术家洪浩,拍过一系列作品:《我的东西》。
12年来,他每天记录自己买的日用品。
衣服,饮料瓶,碗碟......密密麻麻,数量惊人。
他反思,以前物质匮乏,快乐却不少见。
现在,快乐好像只能从物质、消费上找到。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拥有那么多东西?
离开这些,我们还能生存吗?
想起知乎上有位女生,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以前,她疯狂沉迷购物。最夸张的时候,每天同时下单十几件衣服。
衣柜里塞满数不过来的各种毛衣包包,同一款不同颜色都有好几件。
工作了好几年,还是一分积蓄都没有,毕竟月薪2000,每月要还5000 。
有一天,她突然意识到这样不行。她开始扔东西。
跑步机卖了,不用的乐器卖了。
扔了几十种锅碗瓢盆,扔了两张床,一个衣柜,多余家具......
为了不让自己买着买着又回到原点,她经常会问自己一个问题:
这个东西是必需品吗?我确定要买吗?
每次处理掉膨胀的购物欲望,就有多一份踏实的幸福感。
她不再对各种商品产生强烈的消费冲动,把更多的精力,放回自己的内心。
最直观的体验是,因为断舍离省下的钱,都够在老家付首付。
武志红曾说,面子心理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种 “虚体自恋”。
与虚体自恋相对的,是 “实体自恋”。
真正滋养实体自恋的东西只有两个:
我投入地去爱,我投入地去工作,我投入到喜欢到的事情里。
这样,你才可以感受到自己稳稳踩在大地上,
才可以从容地观察自我,观察别人,包容那些不好的感受。
真正的自我价值,只能来自于内在。
再怎么追求外界的关注,你也无法从物质上获得真正的价值。
干脆接纳那种一无是处的无力感,坦然接受有些东西自己买不起的事实。
正视自己目前的状态,别再过度抬高自己的欲望,会如释重负。
所以,在经济能力还不足够时,
不要盲目追求高配的生活,不要轻易通过捷径,去获取本不属于自己的人生。
每一次人生滚雪球式的崩盘,都由微不足道的事情开始。
那些动辄欠债六七十万的人,离我们很远。
但这些欠债5000 ,1万,3万,5万,
不敢辞职,不敢逐梦的年轻人们,有可能是你,也是我。
每个人都有消费欲望,它本身并无对错。
能否在消费主义的热潮下,正确判断自己的欲望,才是最重要的。
让我们回到故事的开头。
被高配思维绑架过的无数人,都在“后悔”。
“我想去北上广,我想考研,我想恋爱,可是我得先打工还债。”
如果不是因为对高配生活的盲目追求,人生的选择,也许会更多。
所以,别让这个讨厌的账单人生发生,世界和我爱着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