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囊中羞涩,《火星救援》上映时没能赶上电影,而后看到马伯庸的推荐,说是一本节奏感幽默感都很好,就买了书来读,边读边猜想这些故事情节会以何种形式呈现在银幕之上。虽然没能看到惊艳的视觉效果,但通篇一气读完,跟着主人公多次身临险境,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直到他登上赫尔墨斯号的一刻,才觉得长舒了一口气。
全文共三种叙事视角,以第一人称进行的语音日志记录,是主人公孤身在火星的自说自话,虽然常有调侃,但显得很落寞;以第三人称对在地球及赫尔墨斯号中发生的一切进行描述,以上帝视角对主人公遭遇危险的描述,依托时间线把发生在地球、火星和赫尔墨斯号三地的事情交替呈现,全书主要通过人物对话(包括主角的自言自语)来推动故事情节并凸显紧迫感,作者在叙事方面似乎并不擅长,因此主人公遭遇危险时的境况大多都是由事后回忆来阐述而非直接描写。
故事的开始,因为一场沙尘暴,主人公被同伴误判死亡,一个人留在火星,只有一个栖息舱和一些物资可以维持生命。首先面临的是食物的威胁,他利用自己的粪便中的细菌改造火星的土壤,燃烧燃料获取水,至于在此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导致的爆炸也只能算是意料之中。之后为了节省电源加热漫游车,把核反应堆直接放在车顶当热源也实在是个粗心眼的人才干得出来的事情。再之后栖息舱入口因为使用过度承受不了气压差而爆炸,宇航服也因为损坏不能暴露在大气中,主人公在进行简单的修补工作(这在火星上简直是日常活动)之后,只能通过跳起来用背部撞墙的方式让气阀室滚动起来前往救援车。接着他开上救援车,吃着土豆在火星开启了跨大陆之旅,其中他驶进了沙尘暴区域,深陷过沙坑,不过他都挺过来了,最后为了减轻负重,他坐在一艘用帆布勉强遮盖了顶部大洞的改装发射器进入火星近地轨道,在最后一刻队友们用破坏舱体排气加速的方式堪堪拯救了他,无数个幸运终于造就了一个奇迹,但也因为他的霉运连连,直到他坐在赫尔墨斯号里的时候还担心这艘希望之舰会不会再出什么问题……
主人公离奇的命运让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有一种感觉,在书的每一页的正上方,都悬浮着一管血槽,时满时竭,前一刻充满希望,下一刻命悬一线,虽然从头到尾主人公都表现出一种近乎没心没肺的乐观,但是那种如影随形的死亡威胁森森然地从书中透出来,令人捏着一把汗,虽然都知道会是一个happy ending,但是直到主人公踏上赫尔墨斯号的那一刻,才有一种精神脱力的感觉。
故事是个好故事,虽然说故事的人是个新手,但是良好的转折的设计以及新鲜的题材弥补了这个不足,推荐看,尤其适合外出旅行途中解乏。下面谈一谈一个人呆在火星这件事。
之前有看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富翁出五百万悬赏一个能够独身过十年的人,有青年应征,青年索要了足够的书籍,把自己关在一栋房子里,每天会有人按时送饭菜,但禁止交谈,房子与外界断绝一切联系,青年也不得离开房子。故事到此结束,问十年后青年会怎么样?
自从听过这个故事后,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设想如果我是那个青年的话,我是否能在不与任何人交谈的情况下熬过十年,是否能够安心读十年书?把这个问题掰扯开来看,问的其实是你是否需要与他人的交流?以及你的精神世界是否足够丰富能够让你独处十年而不至癫疯。
还有一个更为决绝的实验,是把人浸在水池中,用胶布遮住双眼,绑住嘴巴,耳塞塞住双耳,给氧气面罩用以呼吸,实验的本意是要测试人在五感尽失的情况下,大脑状态会与常态有何不同,在看到这个实验后,我的问题是如果我处于这种境况下,我的精神世界能够支持我多久不会发疯?
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都是对于精神世界的拷问,关于这个问题我的思考也不足,暂且作为一个未解的疑问搁置于此,以后再回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