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想选择做回自己。可在任何地方,允许你做回自己,但又会同时要求你必须坐对位子,演好角色。做自己是舒适的,但演角色、坐位子,有时自己并不见得愿意,也不舒服,有时可能完全不是自己要的。做自己都是主动的、自由的、快乐的,因为我要!演角色、坐位置有时是被动的、束缚的,所以有时会反感,甚至会愤怒。
这不仅针对《简书》平台,面对工作、生活环境、社会都是如此!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有事的地方就有观点,就会有争论,甚至有争执。不做不错,多做就多错。
这些道理、规律必须理解透了,我们才能在一个平台上继续走下去,即便遇到什么妖蛾子,什么狂风暴雨,我们还能“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要不然,一有风吹草动,天平就会失去平衡。
来《简书》平台两年了,开始完全没在意,真正进入状态是《简书》发给我的两周年的提醒,我才突然好奇,啊!我下载《简书》APP两年了吗?不知这个平台怎么样呢?成年人不需要被教育,但是需要被提醒的。于是,我又顺便查了一下《简书》互动私信,一看两年前第一个私信还是创始人简叔与我互动的,可再看一看《简书》的发展,这两年竟然发展出了1200万用户。

人在事实面前不得不低头,心想再也不能轻视这件事了,我应该是《简书》最早一批用户了。人生不就是这回事吗?就是因为我们的轻视、漠视,不屑一顾,错失了太多机会吗?
我该好好地深度了解一下《简书》了,了解的唯一方法就是深度参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才能出真知,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始我就暗暗下决心,配合日更行动,自我要求每天写,边写也边观察、学习、了解别人在写什么?别人怎么写的?
《简书》平台就像百花园,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当平台推出一些做法时,有很多感恩感谢平台的,也有感叹感慨的,当然也有一些批评的、不满的,各种声音此起彼伏,蛮有意思。
此时此刻的我,必须冷静地问自己,每一个人的时间有限,找到初心,明确方向最重要。我自己应该怎么对待这个平台呢?我应该怎么做?在平台上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清醒地问清这些问题,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我就使自己在平台上不徬徨,不人云亦云,就能独立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就能“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
“为什么做”永远比“怎么做”重要得多?
首先平台已运作了两年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它接下来怎么做,是平台创建者和运营者的事,当我还不是核心人物时,我也够不着,不如做好自己的角色,最重要的事干吗?对自己说三遍:写作、写作、写作。
平台中有这几种角色:学习者、爱好者、使用者、传播者、建设者、成就者。我现在只能选择学习者、爱好者,最多传播者吧!这样方向就不会偏,别人说什么也与我无关。因为我知道在平台上的位子,我做好自己的事就足夠了。
至于做回自己和角色、平台之间的矛盾,那是自己必须解决的,那也是一种取舍。在平台上一定是角色允许范围,做回自己肯定并不代表可以随心所欲。
对平台的意见和想法是很好的,但极端的指责就不太好。有些事我管不着更管不了,叫“瞎扯淡”,用一句流行语说法:“吃着地沟油,操中南海的心。”
还有做这件事(到简书这件事)有用没用?还“闹心”?!呵呵!写作这件事有用又没用?同平台有一定关系,但并不是绝对的关系。但与写作本身才是直接关系,这件事永远是:没用又有大用。价值和使用价值不需在这里讨论了。所有的事物是看我会不会使用它?会不会利用它?会不会善用它?会不会活用它?同样的事,有人在平台上已开课,有人已出书了,有人已圈粉无数,挤身大咖行列了。
而我还刚刚开始,但我一点不气馁,完全的平常心。做成一件事,我想的是正确的做事比把事做正确更重要。平台选好了,方问知道了,做这件事会不会有用,在于拚自己心态、认知、角度了,拚自己坚持力了,拚自己突破创新能力了。在任何一个群体中,我认为理都一样。


最后用这首诗勉励自己也带给简友们: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个世界不就是我看看别人,别人也在看看我;我笑笑别人,别人也笑笑我;我好好爱别人,別人也好好爱我;我在意平台,平台也会在意我;如果平台不在意我,老天爷也会在意我,我相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