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原文: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译文:
此次,我奉天子之命,讨伐有罪的叛逆,军旗指向南方,刘琮降服。如今,我统领水军八十万人,想要与将军(你孙权)在吴地一起打打猎。
后记: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诗人,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引自百科)
提起曹操,人们往往以“奸雄”代之,也许是被那句“宁要我负天下人,莫要天下人负我”裹挟了太多的感情色彩。其实,曹操其人,是历代君王里为数不多的文武双全之人,不仅自己留下的著作被后人收集整理为《魏武帝集》,还有对《孙子兵法》的注释《魏武注孙子》流传至今,而且后代人才辈出,父子三人(曹操,曹植,曹丕)开创了“建安文学”的先河。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击败刘备后,一路南下,追赶至江凌(今湖北荆州一带),意欲接着进攻东吴,这封给吴主孙权的信,名为“会猎”,实为“战书”。
一,“奉辞伐罪”。
文人出兵,刀锋所向,总要有些理由,曹操熟读孙武、吴起等前代军事家的著作,有很高的军事理论,曾写成《兵书接要》一书。他崇尚“师出有名”,这次伐吴,是“奉辞伐罪”,当然,所奉的辞,自然是来自被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汉献帝。
二,“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兵不厌诈,这八十万众的水军,吓坏了孙权手下的那帮文臣,连“内事不决问张昭”的肱股重臣张昭,都带头请降。
其实,曹操这八十万,是虚张声势,曹操当时的北方军队,总兵力不过十五六万,出兵荆州,按他的用兵喜好,绝对不会带比对方还要多的兵力,更别说举国之兵了,充其量他只带了一半的兵力,也就七八万而已,加上收降刘表的七八万兵,加起来也最多只有十五万,却冠以“八十万”之名。
三,“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带着八十万的军队,来与孙权“会猎”,表面上玩笑开的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了,实际上,曹操是想“上兵伐谋”,想吓唬住孙权,“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也不是没可能。
当时,刘备被一路追杀,所剩兵力不足一万,而荆州的刘表之子刘琦,兵力也不过一万,东吴当时举国兵力也不过七八万(后来赤壁决战开始前,孙权给周瑜左挑右选才挑了三万精兵)。所以,当时赤壁之战双方投入的有效兵力对比,可能是在五万对十五万左右。
当时,孙权阵营,文官以张昭为代表主降,武官以周瑜为代表主战,孙权摇摆不定之时,刘备也被追赶的无路可逃,在鲁肃和诸葛亮的游说下,孙权同意了孙刘联盟,这才有了后来让曹操一败涂地的赤壁之战。
这封寥寥数语的战书,君临天下,气势磅礴,相信不是出自他的幕僚,而是他自己所写,文风手法都与他本人极为相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