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改变中国画? 事实上,中国画几千来以墨为主的传承,从形式上过于单调;从审美角度上使人视觉疲劳且内心乏味,尤其在墨中加入彩后,画面极不协调,使视觉更加疲劳,内心无形中生发出莫名的烦躁和不安;再者,造型的随心所欲使物像似是而非,让人无法仔细欣赏和领略更深层次带来的美;最后,过于的平面化使画面少了层次感,将内心堵在画外,无法进一步感受。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原因是与其当初的生产力和社会环境有关,也因此,久而久之人们适应了这种现象,遂形成特有的文化。
我们知道,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具有刻板性。中国画几千年来的固定模式必然产生刻板,形成固有的审美习惯。对于一个敢于创新的画者来说,他们会坚决打破这一刻板性,冲出固有模式,如:清代意大利人郎世宁采用油画的方式画中国画(这为中国画发展注入了新生机,然而,没有大力推广);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一生都在变化作品,曾经来中国时说“真正的绘画在中国(是指中国画的意象表达)”,他努力寻求绘画的新思路,以此推进油画的发展。结合西方美术史可以概括的说,与其说西方绘画史是流派繁杂,衍生发展的历史,倒不如说是寻求新思路,努力突破的历史。反观中国画史——几千年来一成不变——传承有序。
当下,有远见的人逐渐意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共同命运是与其相应的亚文化融合密不可分。我们看到,从新冠肺炎苏醒过来的世界各国都在着手恢复国力。怎样恢复,自然是继续开放国门,与别国往来,形成供需所求,达到相容互补,促进繁荣昌盛!文化也一样,绘画更是如此。
美国人类学家说“落后的人类文化都有其共同的特征”。改变中国画,使其强烈的刻板性得到改变,促进其发展。怎样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确切的说从形式上既要继承中国画优秀部分,例如:以写的方式形成厚、稳、力、润、意象、韵味,留白,构图,也要借鉴其他画种形式中刮、擦、机理等形式;改以墨为主,变以彩为主;改随意且不严谨的造型,融入一些西画的严谨;改过于的平面化为强烈的层次感;从精神境界上想办法将中国画的平淡潇散融入一些西画的激进,甚至偏激。这些改变的方式始终包涵了个人的见识、大量实践经验及其个人胸襟,更主要的是对人类优秀文化的敬畏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对民族的自豪感和个人价值观,但绝不是空穴来潮,也不是有失美的原则和有背继承的原则,更不是违反理性的原则。
两种文化的融合并非易事,但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改变中国画虽任重道远,促使中国画融入新的元素,并且自然而然更是需要强大的勇气和才华,但坚信是可以的。可喜的是,一种水意画基本达到了,是否归属为中国画那就不得而知。
王徵明水意画 王徵明水意画王徵明水意画 王徵明水意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