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开始坚持每晚8点整推送公众号了。对于读者来说,每天一个固定的时间推送,可以让大家确立一个固定的阅读习惯,方便了大家。每天固定的时间见面虽然缺少了点新鲜感,但是却多了点安全感。
但我今天不是想说这个,我想说说「每晚8点推送文章」这个设定对我的意义——利用「最后期限」来做事。
2
每天晚上8点整,就是我每天文章推送的最后期限,无论这篇文章写成什么鬼模样,都要按下发送,和大家见面。正是存在这样一个无形的设定,才能让我保证每天都能按时发出一篇文章。
有太多人讨厌所谓的最后期限了,它总是让自己感觉焦虑万分,甚至要为此加班、熬夜……英文用deadline来表示最后期限,直译过来就是「死亡线」,可见人们对它是多么恐惧。
可是我们总要做一些对自己有利,但内心并不愿意做的事情。比如学很难的课程、做难搞的工作……所以多半大家都会拖延,如果没有一个最后的期限来逼迫自己,就永远没办法完成这些事情。
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讨厌的「最后期限」确实能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结束掉耗费精力的任务,有时候甚至能激发出我们的潜能,强迫内心深处的拖延束手就擒,高效地完成任务。
3
其实最后期限的价值在两方面,一是能督促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任务,二是避免为了追求完美而消耗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就拿高考来举例吧。
读高中的时候,高考的考试时间就是我们的最后期限。它能促使我们在高中三年充分利用时间,避免高中三年的知识要花五年、十年才能学完;它还能尽早结束疲劳战,避免为了追求更高的分数,而迟迟不敢参加高考,耗费太多的心血在备战高考上。
最后期限这个发明,很好地避免了这两个极端,让我们做事更有效率。但遵守最后期限的人总是讨厌它,毕竟懒惰和胆小是人性的弱点,最后期限多少有点逆人性。
可是想要加速成长,必须得经历点痛苦。所以我们要重新审视一下「最后期限」这个工具,看看如何能重新挖掘出它的价值。
4
为自己设定一个最后期限,可以督促我们更好地利用注意力与时间。
很多人读书都会发现一个问题:如果书的内容不是非常吸引人,那么一本书要看好久也看不完。因为他们没有为自己读书设定最后期限。
「新世相」在去年推出了一项服务:每个月支付128元,就能陆续收到4本书,只要看完了这4本书并在月底之前寄回,就能退回128元。
许多人表示,因为这项服务,原本一年也读不了4本书的人,一个月内竟然轻松读完了4本书。当读书这项任务有了最后期限,我们在读书上花费的注意力和时间就有了保障,在时间和注意力的利用上就能更加高效。
5
为自己设定一个最后期限,可以避免陷入完美主义的牢笼。
我以前写文章,在推送前总是要三番五次地修改,但无论怎么改,总是不满意的。因此我总是浪费掉大量的时间。
一般来看,对一件事情付出过多的努力,最后的边际效益就是递减的。也就是说,当我们把一件事做的很好了,但为了追求最后1%的完美,可能要多付出50%的努力——这显然是不划算的。在行动上过于完美主义,会让我们陷入完美主义的牢笼。
一个最后期限,就能打破这样的牢笼。哪怕再不完美,到了那个时间,我们都要结束这一切。所以很多高中学生都把高考当做一次解放,他们为了达到完美被压抑了太久。
6
我们生活中总有太多的事情想做但难以完成,还有太多事情拖得太久,为了追求那一点点完美而耗费太多精力,成为了消耗战。
不妨为自己设定一个最后期限来结束这一切吧。在翻开一本书的时候,就告诉自己应该在什么时间之前读完它;在开始一项工作前,就告诉自己在什么时间之前应该结束它。
如果每晚8点不是我文章推送的最后期限,那么我一定很难保证每晚我都能和大家见面,也难以保证在这件事上不浪费太多时间。
感谢这个曾经被无数人讨厌的deadline吧。如果能好好利用它,改变对它的看法,「死亡线」就一定会变成「重生线」。
作者 Glax
题图 William Bossen
公众号Glax首发,欢迎分享本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