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曾是我的座右铭,在学生时代时刻鞭策我坚持不懈,努力学习。只是时过境迁,已经丢弃于来时路。今天读《菜根谭》的“百炼成金”,看到原文开头的“磨砺”二字,脑海里跳出这一句座右铭来。
磨砺当如百炼之金,急就者必非邃养;施为宜似千钓之弩,轻发者决无宏功。
意思是磨砺身心应像炼钢一样反复锻炼,急于成就的人决没有高深的修养;千事情要像拉千钧之弩那样积蓄力量,如果随便发射出去,决不会产生宏大的作用。
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是说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按部就班,凡是走小路抄捷径取巧的只能收一时一效,并不能成大功立大业。所以磨砺身心就应像炼钢一样反复锤炼,干事情就要像拉开干钩之弩那样积蓄力量。
有个故事很能说明上述的道理。
庆历新政夭折以后,经济危机、社会危机日趋严重。由于国库空虚,就向百姓强行征收各种捐税,人民怨声载道,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仅1058年,各地发生的农民反抗斗争就达990起之多。农民、士兵的反抗斗争迫使部分上层统治者不得不重新考虑改变这种混乱的局面。要求改革的呼声重新高涨起来,终于酿成一场持续十几年之久的变法运动,也就是王安石变法。变法运动中最突出的代表即是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江西临川人,出身于官僚之家。从小热爱读书,22岁中进士第四名,做官后,仍刻苦用功,“每读书至达旦”,天亮了,赶紧打个盹,连洗脸、吃饭也顾不上,就上班去了。在州县做官期间,王安石做了不少好事。如在鄞县(今浙江宁波)治理河道、堤堰,创行青苗法,贷谷于穷人,打击高利贷者,受到人民的欢迎。至今鄞县犹有“安石乡”、“王公塘”等地名。当了16年地方官后王安石调至中央财政机构一一三司,任度支判官。下层的仕宦生活,使他对社会弊病有所体察,对民间疾苦有所感受。到京师不久,他写了洋洋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出以“法先王”为口号的改革方案。
仁宗暮气沉沉,英宗在位时间又太短,《言事书》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引起亲王项的注意,他很赞成王安石的政治主张。英宗病死,20岁的赵项继位(宋神宗),立即起用王安石为侍讲(皇帝的老师)。宋神宗听了王安石对国家病根的分析,高兴地说:“非卿(指王安石)不能为朕推行新法。”君臣相知,如鱼得水。神宗不顾在朝元老重臣的反对,大胆地将王安石从翰林学士提找为参知政事。
王安石义无反顺然赴任。但是旧中书(政府)子未全部撤换,新法仍难推行,王安石处境困难,于是,由王安石提举、配备了昌惠卿等一批有才干、有学识的年轻官员,作为领导变法的司令部。王安石做参知政事二年,便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相)。任职期间,他辅佐神宗推行新法,掀起持续16年之久的变法运动,他推行了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等十法,从而使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但由于新法触犯了贵族、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以高皇太后为首的保守派激烈反对。神宗死后,司马光当宰相,废除了新法,并驱逐变法派。直到哲宗亲政后中,才恢复新法。
王安石坚持变法的行动和精神正是他反复磨砺其身心,不断积蓄力量的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