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睡前,一灯如豆,都市的深夜从不曾露出宁静的神色。不过,倒也寂静,偶尔传来不知道哪家的东西突然坠落匝地的声响。透过阳台望出去,我的视线被许多密集的居住楼遮挡折射回来。窄窄的一方天,寄托了许多人联通最繁华的世界的渴望。
临近凌晨,我翻开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想读过几页后睡去。《谈话的艺术》中有段文字实在有趣,我不仅一边摘记,而且还朗读出来,现在还是忍不住分享给大家。
谈话的腔调与嗓音因人而异,有的如破锣,有的如公鸡,有的行腔使气有板有眼,有的回肠荡气如怨如诉,有的则于每一句尾加上一串咯咯的笑,有的于说完一段话之后想鲸鱼一般喷一口大气,这一切都无关宏旨,要紧的是说话的声音的大小要有一些控制。一张口便血脉愤张,声震屋瓦,不久便要力竭声嘶,气急败坏,似可不必。另有一些人的谈话别有公式,把每句中的名词与动词一律用低音,甚至变成耳语,令听者颇为吃力。有些人唾腺特别发达,三言两语之后嘴角便有两摊如奶油状的泡沫,于发出重唇音的时候便不免星沫四溅,真像是痰唾珠玑。人与人相处,本来易生摩擦,谈话也要保持距离,以策安全。
在一个人的空间读书的一个好处,是不用担心自己的姿势不雅和声音有多突兀。读到惊讶会心之处,便会不自觉的张牙舞爪。尤其是看到梁先生对唾腺发达一类人的比喻,真是太形象太有趣了,如奶油状的泡沫竟然痰唾珠玑!最后的“以策安全”,更透出一股冷峻的诙谐,智慧大方。而且文中对各种说话的方式总结的颇为全面,相信你肯定也在其中找到你的和你的朋友们的谈话方式,对对对,我就是这样滴!
这是心灵的同感,更是作者细心洞察生活和潜心钻研精准词汇表达的结果。把写作当成一件典雅用心的事,信手拈来名家典故,遣词造句不俗白庸常,再精彩点,辅以些许洒脱有趣的个人魅力。这样的作品才能直抵人心,给人以真正深入厚重的启迪。这样的作品捧在手里,满满的都是厚重和敬意。
上学的时候为了写出显得辞藻华丽文采与其他同学不同的作文,我经常啃读余秋雨、鲁迅和林徽因等等一些文学大家的作品,读的时候也确实感受的到作者深厚的笔力和庞大的积累,不管是否真的读懂了(我觉得自己以前读的大部分经典都没有完全读明白),反正是囫囵吞枣地全都咽下去了。当时读的书觉得美,但是完全是仰望的紧迫的,虽不乏热爱,但仍充满功利目的的阅读,无法真正静心的欣赏。
上了大学,为了考取各种证书,看了很多枯燥的考试书,读些所谓大学不虚度必读的书目,这时读书也不算是自由的。
终于毕了业,能够在图书馆自由自在的漫无目的的随意拿起一本书。虽然也经常受到各种畅销书的干扰,但这时候,我才觉得,我读的书,是完全为我自己了。我能听从自己的心,去读任何我想看的内容。哪怕时间比之前所有的生活阶段都要紧迫。
我想去读点经典的老东西,老人的皱纹里不仅写满岁月的沧桑,还有智慧。这样的东西,会有人性里不变的感动,能给别人恒久的爱的影响。
我对自己有个愿望,我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够让自己静下来,我慢慢写,不着急。因为我知道,一个作者写作的状态读者可以很敏锐的捕捉到,这会影响大家的阅读心境。现代信息多,观点杂,大家本来就是不得已以扫视和秒读的方式看很多网络文章,而真正的读书,是思大于读。如果你在读我的文字时,能感受到一丝静气,能让你在浮躁的生活中放慢你的速度,那是对我最高的赏赐。
读书是人类精神的游乐场,但不是唯一的,生活才是。
我们不该为了读书而读书,也不是读了多少书就有多强大,建立真正属于你的精神内核,主宰你的阅读,享受你的生活。一切,只关乎你的内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