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1
最近在读安德烈娅.勃兰特的这本书,第一次听说被动攻击这个词语。
文中说:这叫做消极抵抗,或者说隐形攻击,以看似没有敌意的方式来表达愤怒的一种手段。举个例子:小孩子讨厌早起,所以叫了很多次,他都不起床,磨磨蹭蹭,弄得大人很火大。这不是说我们家小孩吗?他最终是起来了,但是他的抵抗方式是磨蹭。
那么,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呢?书里解释说,当人觉得自己无能为力,或者害怕招致不好的结果的时候,就会这样做了。
被动攻击不管是对本人,还是对于被攻击的人来说,都不好。如果我们做出了这种行为,或者被这种行为攻击,应该怎么做?我想这本书试着给我们答案。
首先,我们要正视自己的愤怒。书中说,愤怒是一种健康、正常的情绪。我觉得这一点对我来说特别困难,我很少在人前表现我的愤怒。还记得小时候,如果我生着气去煮饭,洗碗,生怕不小心弄响锅碗瓢盆,因为这些东西一响动,我妈就会说我是故意的,又少不了责怪,甚至挨打。那时我不敢表达我的愤怒。大了也不敢,甚至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愤怒,或者是已经转换成了其他情绪,比如说:委屈,伤心之类的。
接着,要厘清情绪底下的思维。我产生这样的情绪是因为什么呢?可以试着跟对方把话说开。我们对同一个行为的理由可能根本不一样。文中举例说,丈夫邀请妻子出席外甥的婚礼,其实是肯定她在家里的地位,而她认为,她丈夫是像她父亲一样,对她有着不合理要求。我的理解是双方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那么就可以避免误会了。
倾听身体的讯息。这里提到了正念,正念可以让我们拥抱真实的感受,还有我们真实的情绪。什么是正念呢?是一种专注于当下,把全副心思放在当下所见、所听、所想和所感。我听到这个词语很久了,却不明白该怎么去做。书里提到了方法,我想,大概是减少一心多用,做什么事情,都更专注,用心去感受当下的感觉。
2
我正在读《你生气,为什么不明说?》。这一章,应该是讲,人要有边界感。找到自己的边界。
糟糕,我感觉自己的边界感很弱,我不知道什么情况我应该生气,也很难对别人说不。比如一些明明不是自己的工作,或者已经超出自己能力的事,也硬着头皮去做,弄得自己力不从心,拒绝别人很难。
书里说,我们要洞察自己内心的感受,才能捍卫自己的界限。这一点还挺难的。很多时候,我还没有办法确定自己的内心感受,感觉很模糊,没有办法弄清楚。对于那些被动攻击者,我们优先要照顾好自己。这对我来说也适用。对一段关系中的人说明自己的界限,同时注意不再气头上说话。这样对这段关系应该是积极的作用,对自己也会是积极的作用。
3
我之前听过,在拒绝孩子无理的要求时,我们需要温和而坚定。我还没有做到过,我记得更多的场景是我歇斯底里地叫他:叫他继续做作业,不要摆弄橡皮擦的时候,叫他去刷牙,不要趴在地上玩积木的时候。
书里说,为什么我们不能好好沟通,是因为我们害怕冲突。事实上,冲突有助于滋润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感情,尽管过程有时让人不舒服。我觉得这里说的是一种亲密关系,事实上书中的举例也是一对夫妻。是的,我们有时候害怕冲突,争吵,争吵让人疲累,结果却是两败俱伤。我觉得书里说的有道理,我们可以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就算不同,但最终会有折中的办法。而不是假装同意。
书里提到一个办法,我觉得很好:轮流发言,不准抢话。可以用一件物品来指定发言者,双方一来一往传递那间物品。这样就可以和平沟通,而不至于吵起来了,或者生闷气,这样根本达不到沟通的目的。
我们欣赏他们本身的特质,而不只是欣赏他们为我们所做的事。这个境界还挺难达到的。现在流行的说法是,一个人爱一个人的证据,不是看他说了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为我们做了什么证明了他是否爱我们。现在,应该是教我们如何爱人:不是因为他们为我们做了事而爱,是因为他们本身的特质而爱他们。
4
书读了一大半,究竟谁是被动攻击的人?不说出自己的愤怒,隐藏起来,却用另外一种对抗的方式表现出来。我自己是这样吗?我觉得我具有其中一些特质:我没有办法诚实地表现我的愤怒,我害怕关系破裂,我也害怕沟通的麻烦。老胡是这样的人吗?他也有这样的特点,遇到冲突他会躲避,遇到争吵他不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就是生闷气,等过了几天,就好像事情没有发生过一样。我们都知道,问题还在那里。
书里说:容许冲突。不管我们容不容许冲突,其实冲突都在那里,问题是我们怎么去解决冲突,面对冲突。书里提到一个办法:马歇尔博士的轮流发言对谈法。
双方都有说话的机会,另一方要洗耳恭听。第一位发言者针对一个主题发表简短的意见,倾听者接着阐述一下她刚刚听到的内容,不加任何个人意见。如果发言者语意不明,倾听者阐述后,对方再厘清。知道完全清楚认识发言者的观点。再由倾听者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我想我从来没有做到这一点,而是任由误会发生,觉得自己也无能为力。
不再姑息被动攻击。书里提到被动攻击者的帮凶,把对方的需求看得比自己的需求重要,像照顾婴儿和孩童一样去照顾对方,过度投入别人的需求与感受是不健康的,我们应永远怀着爱和同理心,但不插手干涉。这太难做到了。
书的最后,再次提到了正念。这一定很重要。我再次回过头来看了一遍,究竟应该怎么做?第一步,安静地独处十分钟,静下心来放空思绪。第二步,观察身体的知觉感受,写下自己的感受。第三步,承认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回想某次愤怒的情况,回顾来龙去脉,以不同的方式重复:我很生气。指出所有自己注意到的感受后,放松下来,再做几个深呼吸。
这样做有助于看见自己,更了解自己。这很有好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