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究竟是怎样发生的?
来访者:浩然,性别:男,年龄:26岁。我从小在爷爷奶奶家长大,在我6岁以前,父母长年在外干活,每年只有1-2个月的时间在家,6岁以后,我开始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的性格很专制,要求非常严格,而且总是不断地对我否定和责骂,吃饭、学习、做事,每一件事都要按他们的要求做,一旦出错,我爸就会发很大的脾气,我妈则能反复唠叨上几个小时。我小时候非常害怕父亲,从来不敢反抗他。
爸妈在外人面前,处理事情时又很懦弱,我每次在外面与人发生冲突,总是不分青红皂白,直接就是一顿责骂。比如,我读小学二年级时,有个同学欺负我,老师因为对方家长的背景,偏袒对方,明知对方过错,却要我道歉,当时我一个人哭着回了家,结果我爸说“老师难道还会撒谎?肯定是你做错了事。”对我一顿臭骂,并且不顾我哭得撕心裂肺,还强行拉我去学校跟同学道歉。直到现在,我想到那件事,心里都无比的伤心与难过。
反正我从小都在父母的高压下长大的,一直对父母非常反感,长大后更不愿意与父母沟通,甚至尽量不与他们见面。由于高考成绩不好,我只上了一所很普通的大学,出来上班后总感觉自己比别人差,心里很自卑,因此不愿意跟人交际,到稍微人多一点的地方就感觉紧张。我换了好几个单位上班,尽管我平时工作很认真,努力将每一件事做到完美,可是总感觉每个地方都有一些很难相处的人,很难与同事打成一片,而且总有一种被他们排挤的感觉。反正感觉自己活得很累,有时甚至觉得活着都是多余的。
我现在在一家民营企业上班,前些天,我的上司在外面出差时,打电话给我要我给一家新供应商支付一笔采购订金,他说他回来再补签名(以前也有类似情况)。我按要求打了款,结果后来发现对方是一家骗子公司,打出去的2万元钱要不回来了。上司回来后,却改了口,说他电话里说的是等他回来签了名后再打款。现在公司要我赔偿这笔钱,上司又出来打圆场,说虽然是我听错了,但他作为领导也有责任,说我职位收入更低,他担80%的责任,我担20%的责任。现在老板和同事都说他讲义气,有责任心,都觉得我工作能力不行。
为这事,我心理非常的郁闷,明明是上司的错,却好象变成了是因为我不行。上司怎么可以这么不讲诚信呢?我恨自己怎么会出这种事,为什么不留下他打电话的录音?我怎么这么倒霉,这么笨?恨自己不会说话,又不会交际,为什么同事们都相信他而不相信我?为什么好人总是被冤枉?另外,我出了这种丑事,我还怎么在公司干下去呢?我现在不想去上班,已经连续半个多月都睡不着觉,每天精神恍忽,胡思乱想,感觉脑袋都不受控制,情绪非常低落,觉得一点希望都没有了,做什么事都没兴趣,不想吃东西。有时会觉得活不下去了,真想死了算了。前几天,我表哥过来找我,他说感觉我情绪不对,拖着我去医院做了检查,医生说我患了抑郁症。
上述案例中的来访者,是一位典型的抑郁症患者。那么,抑郁症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本文尝试结合上述案例,从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角度作一些分析。
[if !supportLists]一、 [endif]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的假设:
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是以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这种理论有三个假设:
假设一:过去决定现在。一个人成年后的认知、情感、行为模式等心理特点(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往往和这个人婴儿时期或未成年阶段的成长经历、儿时养育模式、亲子关系、家庭环境等因素有重要关联。特别是儿童时遭受到的创伤经历,往往对成年后心理疾病的发生起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假设二:潜意识决定行为。一个人的行为,表面看是一个人自己的思想(意识)决定的,但实质上,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的行为往往是受一种他自己都没有明确的想法(潜意识)所支配的。比如,你看到一个陌生人,会有喜欢或厌恶的感受,从而有了有意接近或隔离的行为。但很多时候,这样的行为并不是受你大脑有意思考后的结果,而是一种不由自主的行为,这就是潜意识在起作用。一个人过去的成长经历对现在的影响,其主要影响方式就是通过潜意识来起作用。
假设三:重建过去,可以改变未来。心理动力学认为,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专业的治疗技术,实现对一个人的过去经历在他心理层面所形成印象的重构,从而影响或改变其原有的人格特征,形成新的更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实现对心理疾病的治疗和个人心理的成长。
[if !supportLists]二、 [endif]抑郁症的心理特点
在上述案例中,浩然小时候父母经常不在身边(创伤),父母亲对待浩然的方式也比较专制,控制性较强(养育模式),在人际关系方面,父母也不能给到他好的理解与保护等情况(创伤与扶养模式)。由于浩然父母人格的缺陷和错误的亲子关系模式,使浩然形成了情感疏离、胆小怕事、没有安全感、害怕交际、自卑等人格特征。
浩然成年后,在工作中遇到供应商打款被冤事件时,这些心理特点与人格征就决定了浩然对待这件事的处理方式,而这样的处理方式非常容易导致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发生,最终浩然就患上了抑郁症。
心理动力学认为,抑郁症患者有三大心理特征。
特征一:抑郁症患者的攻击性总是投向自己,无法对外投射。
在浩然遭受不公平事件时,他的归因总是不自觉地归结为“我怎么这么倒霉,这么笨”,“不会说话,不会交际”。他无法向外采取行动,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愤怒,而是将不满与愤怒都投向了自己。这和他原有的胆小、自卑、害怕冲突等特点是相关的,或者说和他小时候面对类似事件时的心理反应模式是一致的。试想一个心理能量更强大的人,面对同样被人冤枉的情况,至少不会只是怪罪自己,而不敢对外表达愤怒与不满。
特征二:抑郁症患者的道德感(超我)过于强大。
抑郁症患者往往有很强的道德感。浩然从小在父母的严厉要求下,一方面对自己要求很高,做事认真严谨,一丝不苟;另一方面对每件事情的是非对错和公平性特别在意,对每一个人的人品好坏也特别在意。所谓“眼睛里容不得沙子”,在与人交往时,意识里会不自觉地将他人按“好人”与“坏人”进行划分,一旦把某一同事划分为“坏人”,则要么避而远之,要么会强忍住内心的不愉快与对方打交道。这种情况下,其人际关系自然也不可能是很好的。
特征三:抑郁症患者的自我边界是不清晰的。
抑郁症患者在和他人交往时,其对外防御的机制是非常弱的,往往无法分清个人与他人的自我边界,外部很小的一点刺激和冲突,就能突破患者的自我防线,变成患者心中很大的一个心理冲突和负担,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情绪。
比如,“一个平时每次见面都会和你打招呼的同事,这一次偶然遇见,他没有主动打招呼,甚至你主动打招呼,对方只是简单地回应了一下。”我相信一般人对这件事应该不会太在意,但对一个抑郁症患者来说,就可能有非常多的联想,而且这种反应往往最终归因到自我的过错方面,形成对自我的否定,产生害怕、焦虑不安的情绪反应。这就是患者自我边界弱的表现,一个小小的事件就突破了其自我防线,引起了较强的情绪冲突。浩然在面对不公平事件时,其后续的抑郁反应也和他的自我边界不清有关。
总之,在心理动力学看来,抑郁症的发生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与患者的儿时经历形成的人格特征有关,这些特征让一些人成了抑郁症的“易感人群”;当然这样的“易感人群”有时也来自于遗传(这种遗传不只是生理层面的遗传,往往是生理和心理双重作用的遗传)。
另一方面,抑郁症在成年后的发生,与生活中的诱因事件有关,这些诱因事件一般与儿时遭受的创伤性事件类似。浩然成年后工作中遇到的不公平事件,与小时候因同学矛盾而被冤事件在心理上造成的困扰是一样的。诱因事件的发生,会在潜意识里激起对过去创伤事件的情绪记忆,这样的创伤重现会带来更强烈的情绪反应,最终导致了抑郁症的发生。
很显然,心理治疗无法直接避免诱因事件的发生,只能在改变患者的人格特征方面施加影响,通过人格特征的改变来提升患者应对生活中各种诱因事件的能力,从而避免抑郁症的发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