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想法简友广场
淡黄色+淡粉色,为什么我的努力总是毫无成效呢?

淡黄色+淡粉色,为什么我的努力总是毫无成效呢?

作者: 伊里丝刘 | 来源:发表于2021-01-26 10:03 被阅读0次

    59号瓶,这个瓶子暗示着因为找到爱,我们的知识便到来。知识和愉悦,都优雅地表现在自我接纳之中。当我们了解相互依存的重要性时,我们便可以为了利益每一个人而给予关心和温暖。选择这个瓶子,意味着我们对自己过于严厉的批判,甚至在没有必要的时候都在批判自己。因为批判的能量会犯滥,我们也会批判其它人,所以这个问题会被夸大。 我们越能够在内在的经验中接受自己和照顾自己,就愈能够释放我们心理和意识中批判,因此当我们需要面对相互依存和共同依赖的课题,或是无法分辩界限的时候,这个瓶子可以帮助我们。

    边界是什么意思? 要开始了解“边界”的概念和含义,我们首先就要弄明白下面这个重要的问题:我是谁呢?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婴儿刚刚出生时会将母亲的胸部当作自己的一部份,换言之,婴儿还不能将自己和母亲区分开来。也就是说,它只知道自己 -- 因为在子宫里也没有其他活物 -- 婴儿来到这个世界时候,会本能地认为自己与世界是一体的,这也是一种下意识的认识。对于婴儿而言,对“边界”的认识始于在这个家里有谁,第一课:我和妈妈是不同的。 第二课:妈妈和爸爸也是不同的,等等,等等。通过声音,气味,感觉,身形就能够判断每个人的不同 -- 换言之,就是他们的边界,这也是我们认识其他人和事物的方式。

    只有确定了明确的地理边界,我们才能将一个国家与其附近的国家区分开来。相似的,宗教的派别也是因不同的信仰和价值观念而区分开来。

     我和你是不一样的,我也不是你,你自然也不是我,那么我们也就明白了,“我”和“你”以及世界上的其他人都是不一样的,这些不同之处就是“你与他人的“边界”。 弄明白人与人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边界”,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简单。生活中也是存在“边界”的,我们的问题就是,要认识并接受这些“边界”,并让自己的行为保持在“边界”之内。

    想像一下。在一个晴朗的下午,闲适的你身处一处拥挤的海滩上。为了躲避嘈杂,你决定去海边的一艘小船上躺一会儿。你闭上眼,不一会儿就睡着了。睁开眼的时候,你却发现周围都是水,这时你才意识到:小船进水了。现在的位置距海岸多远, 你一点也不清楚。这种情况下,什么是最令你感到恐慌的?是发现你在海上迷失了方向吗?当然会令你恐慌!你会做什么来摆脱困境呢?显然是划船。好吧,往哪个方向走呢?现在,不知道去往哪里避难成了最令人恐慌的问题。

    从有类似经历的幸存者的口中,我们知道,一旦明确了方向,人就会有希望,而且,即便是知道还有不可避免的困难出现,也会乐于尝试。换言之,即便是知道可能保障不了自己的安全,但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都会努力去把握。 如果小船上有一些水和食物储备,会不会减轻你的焦虑感?不过这些东西只能保证你不会因为饥渴而死,这并不能减轻你对现在状况的忧虑,以及对死亡的恐惧。 这就需要我们将对食物和水的需求与对可预见性以及命运掌控的需求区分开来。这意味着,除了马斯洛列出的几种基本需求,我们还有一种同样重要的基本需求:对可预见性的需求。

    与可预见性差不多,“边界”也有自己的定义和内涵。它让我们将不同的事物区分开来。缺乏可预见性就如同硬币的反面,“边界”混乱则是生活中所有问题和矛盾的核心。 将不同的隐喻内容混为一谈,那么它们就没有意义了。 而当我们将不同的物质混为一谈时,这也是一种对“边界”的侵犯 -- 我们就有了危险。 对人类而言,出乎意料的状况和混淆边界的行为总会让我们做出应激反应。

    量子物理学家和未来学家彼得.罗素在他的《全球大脑》一书提出,信息时代之后紧跟的是意识时代,他预言,意识时代将不久之后开启。这意味着食品,物资和信息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之后,人类活动的重点正在朝着探索我们内心世界的边界这一目标发展。发展自我将成为我们首要的目标。

    每个人都容易接纳风光的自己,而看不上,讨厌无能的自己,对内心更为真实的自己不屑一顾。成功被过多赋予外在的着色,主要是给别人看,但其实内心幸不幸福只有自己最清楚。真正的成功首先是一种内在的状态,是一个自我接纳,自我和谐而非自我排斥的状态。 所谓内圣为王,内圣是因为自我接纳,所以有充足的自我价值感,不需要外在的确认,因此在与人交往时带着真正的自信,自尊,自我的尊贵,带着本身即是圆满的感觉为人处世。而不是由于自我不接纳,自我价值感低,带着深深的匮乏感与人交往,希冀通过抓住外面的一个人或是什么东西,或一直寻找外在的认可来实现自身的圆满。

    真正的成功,取决于能否接纳自己最惨不忍睹的一面;真正的成功,始于自我接纳。 经常有人问,怎样才能爱自己?毕竟爱自己是一个很宽泛,很抽象的口号,而不落地的东西很容易成为“假太空”。 其实在生活中实践爱自己最方便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和自己的感觉在一起。和自己真实的感觉在一起,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感觉,这就是爱自己。 人在没有爱自己之前,满脑子尽是别人告诉自己应该怎么做,没有自己的东西,离自己的心声越来越远,直到彻底听不到自己内心的声音。 这种生活方式可以称这为是向外或是外求的人生模式,即目光一直都是冲外,一直都处在一个讨好别人,看别人脸色行事的状态,而置自己的心和真实感受于不顾。 在这种状态下, 人活得会越来越没有心气儿,因为自己的需求从来都不被满足,从来都是被忽略,被抛在一边的,在自己的需求和感受都得不到支持的情况下,人自然会觉得活着没劲。

     但是人如何才能摆脱否定自我的思维习惯呢? 有一种被称为“看似无关的决策”,它的概念是说,有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选择,很有可能让人们背离初衷,并且越走越偏。这里有一些关于“看似不起眼的决定”的例子;

     你习惯性的迟到,这已经令你和伴侣产生了冲突。假使你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但是你还是想在出门之前“多做一件事”,而这往往会让你迟到。 即使你知道多做一件事会制造问题,但你还是会做这个决定。

    你正在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工作,而你却并没有完全专注于这个项目,反而开始了另一件事,即使你知道投入一项新的工作,一定会分散你原本放在重要项目上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会降低你成功的可能。 你明明决定不乱花钱,但还是决定在“黑色星期五”期间,“仅仅去逛一下”商场促销。 再或者,你登入电子邮箱,或者下载了一个应用软件,总之可以让你进入某个商场的促销活动中。

    你试着与伴侣少斗一点嘴。 但你又常常挑起一些明知道会导致冲突的话题,而这个话题原本是没必要说起的。 为了保持某个好习惯,你可能会采用某种器材,但它突然坏了。而你纠结于到底是换一个一模一样的,还是换另一款来试试看,由于迟迟做不了决定。因此这个好习惯就此流失了。 你往往想着“我只是想在开始最重要的工作之前,先迅速检查电子邮箱。”

    总之,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场景,都因为这种“我只是要做。。。。 的惯常想法,而消耗掉我们余下大半天的时间。

    你买了一些垃圾食品,现在并不想吃,于是就在自己并不需要的情况下将这些食物全部带进了房子里面。 你将每天要吃的药放在了橱柜里很隐蔽的地方,让自己很难想起来吃药,而不是放在每天早上一眼就能看到的地方。

    以上一系例的案子会不会帮助你自己理解自己”看似不起眼的决定。” 你有没有过一些行为导致了无价值行为的增加,有价值行为的减少呢?

     认知疗法的鼻祖阿尔伯特.埃利斯在20 世纪50年代发现,招致拖延和/或压抑的自我强迫型的规则,往往涉及“应该,必须,总是和永不”的问题。

    假如你常常责任感过强,以及/或者对自己标准太高,你很可能陷入下面这些模式中, 对于我们团队的项目,我一定要比团队的其他成员工作更加努力。

    我想做的事,一定要从一开始就尽善尽美。 我不能犯任何错误。 我无论如何都兑现自己的承诺。 而这些想法往往将会带来麻烦,因为一旦你的思维受制于此,发生任何小错误对你来说都是灾难。即使你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产生了此种想法,但是你潜意识中思维过程,将会从你的行为中得到佐证。 假使你对自己的承诺精益求精,对任何人的食言,都会让你感到深深的挫败,因此你会为自己定强制性的规则,确保你必须履行所有承诺。 而苛刻的自我要求会产生一些问题,

    比如从表面看来,这些要求似乎并没有那么高标准。因为如果你给自己的标准太令人望而生畏,你可能会直接放弃某些活动,因为要达到你自己预期的目标,实在是太有难度了。比如说,你本想举办一场派对,但你给自己的规定是:“若是我举办一场派对,那我要让每一位宾客都觉得那是他们所参加的年度最难忘的派对。”或者“我要亲自下厨准备每一样食材,绝不会让宾客带东西”。 一旦你出现了这些高标准的自我期待,你的规则会令这场派对给你带来重重压力,而你可能就放弃了举办派对,完全失去了这段体验。

    这些有关“应该,必须,总是和永不”的思维误区,在人们体验到压抑和焦虑的时候最为普遍。当人们在这类处境之下,思维会比较僵化。事实上这类问题就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另一种形式,一旦你的思维模式变得非常苛刻和完美主义,你在面对心理健康难题的时候,就会变得更加不堪一击,长此以往,这种状态会让你的思维误区变本加厉。 我们总是容易低估对自己来说具有可行性的机会。

    你对于自己的抉择,起码一定程度上基于以下来源:

    你当下/过去的诀择

     你对自己性格的了解。

     周围人的诀择(比如你周围的人,或者情况与类似之人的典型做法)

     你会基于以前决定,来做出新的决定:假如你一直在用苹果手机,最近要换用手机了,可能买个新的苹果手机。这种方法可以避免你进行过度的决策。然而有的时候,我们也会多次依赖自己从前的决定。我们可能会高估改变选择的难度,还可能低估甚至完全意识不到转变决策的好处。

    你的自我认识限制了自己的决定:你可能从来没有考虑过,要用一种与自己主导的观念不相容的方式来行事。 你可能会想:

    我是个很礼貌的人, 不能表现出自己愤怒;

    我是个很随和的人,不能随时都很直接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我是个很谦虚的人,不能表彰自己的成就;

    我是个实事求是/诚实的人,不可能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显得精于世故。

     我是个很感性的人,因此我在处理这人问题的时候,很难表现出绝对的冷静的和理性。

    我们的个性中,都囊括了所有人类的特质,只是占的比重有大有小而已。当我们恪守自己的某种特质时,就会减少我们行为的灵活性,也让我们容易产生对结果的厌弃。一旦你将自己看成多面的人,承认自己的天性是可以调节的,你就不会觉得灵活地调节行为是一种不真诚的表现了。

    不要总是提高自己的标准。 所谓“病态的完美主义”就是用来描述有的人追求完美主义导致生活中产生的问题,或者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的风险。一旦病态的完美主义者实现了自己的高要求,就倾向于通过再次提高要求来进行反馈。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人们只有在达到了自己苛刻的自我期待之后,才会感觉到满足(减少焦虑,提升自我接受等等)。如果没有达到,他们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认为一定是自己的要求还不够高,然后不断过高要求。

     而这就导致了病态的循环,可别让这发生在你身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淡黄色+淡粉色,为什么我的努力总是毫无成效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fxgz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