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大结局了,但此剧引起的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恐怕还要持续很久,毫无疑问又会成为自媒体文章经常引用的一个经典案例。
苏明哲在这剧里面扮演了一个有些过于顺从、显得有些迂腐的孝子形象。苏大强一昧无理取闹,他都完全配合、尽量满足,被有些人称为愚孝。
其实说起来,苏明哲的孝行倒也不算愚孝。毕竟苏大强的各种要求、他的各种努力配合,都是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个是毫无疑问的。但对于孝操作过度,以致于起到相反的效果,这就成了愚孝。
愚孝一词是成立的,愚孝行为在古代也是一直存在的。真正的儒家贤哲,对于愚孝是不赞成的。
《孔子家语·六本》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曾子耘瓜,誤斬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擊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頃,乃蘇,欣然而起,進於曾皙曰:「嚮也參得罪於大人,大人用力教,參得無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而聞之,知其體康也.孔子聞之而怒,告門弟子曰:「參來勿內.」曾參自以為無罪,使人請於孔子.子曰:「汝不聞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嘗不在於側,索而殺之,未嘗可得,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參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於不義,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殺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參聞之曰:「參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謝過.
孔子的学生曾参是著名的孝子。一天,曾参有了过失,即锄草时,误伤了苗,他的父亲曾皙就拿着棍子打他。曾参没有逃走,站着挨打,结果被打休克了,过一会儿才渐渐苏醒过来。曾参刚醒过来,就问父亲:"您受伤了没有?"鲁国人都赞扬曾参是个孝子。孔子知道了这件事以后告诉守门的弟子:"曾参来,不要让他进门!"曾参自以为没有做错什么事,就让别人问孔子是什么原因。孔子说:"你难道没有听说过舜的事吗?舜作儿子时,父亲用小棒打他,他就站着不动;父亲用大棒打他,他就逃走。父亲要找他干活时,他总在父亲身边;父亲想杀他时,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他。现在曾参在父亲盛怒的时候,也不逃走,任父亲用大棒打,这就不是王者的人民。使王者的人民被杀害,难道还不是罪过吗?"——曾参的孝行,看似感天动地,但却陷父亲于不义,这种愚孝,孔子是不赞成的。
《北史·顾协传》记载:
(顾协)自丁艰忧,遂终身布衣蔬食。少时将娉舅息女,未成婚而协母亡,免丧后不复娶。至六十余,此女犹未他适,协义而迎之。晚虽判合,卒无胤嗣。
早在幼年,他母亲就为他订了亲。但在成亲之前,他母亲就去世了。为古礼他推迟婚期,为母守丧。服丧期满,他仍不办婚事,一直到了60岁,女方也还没有结婚;他把那女人迎娶过门,可已不能生育了。两人直到死也没有生孩子。看似孝(古人往往以父母丧期不婚娶为孝),实则断了宗嗣,反为大不孝,这也是愚孝之一种(或者有可能这位顾协是天阉?)。
《二十四孝图》上,有一个"埋儿奉母"的故事,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 幸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鲁迅对此事谈到自己的感触:“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 ”
在中国古代,有一种观念是说,吃一点人肉可以治疗疾病,所以屡有孝子孝女割股为亲人做药引的行为。愈演愈烈,明初,日照县民江伯儿以母病,割胁肉,食之不愈,乃祷神云:母病愈则杀子以祀神。既而母病愈,竟杀其三岁子以祭。这桩灭绝人伦的愚孝惹得朱元璋大怒,命捕治江伯儿,杖一百,谪戍海南。接着朱皇帝令礼部重新发布旌表孝行条例,明确昭告百姓:割股卧冰之类自残行为,不在旌表之列!尽管如此,在明清两朝仍不乏其人。
中国有句古话,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就绝大多数情况来说,父母是关爱子女的,“虎毒不食子”,即使偶有棍棒殴打行为,甚至打死了,也可以原谅(按照古代律法),至少可以从动机上原谅、理解。
但我们也不能否认,确实有极少数的父母,对待子女禽兽不如,不信可以去搜一下汤兰兰的案件。
汤继海、万秀玲是汤兰兰的父母汤兰兰隐姓埋名、远走他乡,不再与父母往来,估计没人好意思指责她不孝吧?
还有这些案例:
幸好苏明玉的母亲没有做到这一步,要不这部电视剧也就没有了。
总之,说到孝,还是要有点智商的,否则就是“愚孝”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