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te:
1. 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天然的心理治疗师;
2. 精神分析揭示了父母与子女间相互残杀的关系;
Note:
1. 20世纪30、 40年代英国精神分析协会里两大流派,安娜•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学学派,梅兰妮•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学派;
2. 两派的分歧在于对儿童的精神分析:
2.1 自我心理学:认为儿童的自我功能很弱,精神分析治疗要有教育指引的疏导;
2.2 客体关系理论:儿童的自我功能不弱,甚至强于成人,对儿童的精神分析与对成人的可以一样;
3. 温尼科特(克莱因的学生)—独立于上述学派分歧的第三个学派;
4. 温尼科特“实际上没有婴儿这种东西”,即婴儿不可能独立存在,如果看见婴儿,就一定会看见婴儿的妈妈,就是说,母婴关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
5. 温尼科特的独特视角:关注的不是母亲或孩子的单个人的状态,而是母亲和孩子之间关系和相互作用是怎样促进或阻碍孩子的发展的;后继的学派—自体心理学(美国、科胡特);
6. (温尼科特)假性自体:如同包裹真性自体的“外壳”;来源:在早年的生活环境里有很多危险,个体需要建立一套保护系统来保护真性自体;
7. 真性自体:在早年婴儿时期母亲如果能够非常细腻地感受孩子的感受,能够给孩子提供及时的需要,孩子的真性自体可能发展的非常好;如果母亲经常地忽略孩子,或处于产后抑郁状态,没有能力满足婴儿细腻的幻想,孩子就不可能形成完整的心理上的自体,甚至人格也可能处于破碎的状态;
P.S. 温尼科特认为“所有的正常的母亲都会恨她的婴儿”原因有十七条;
8. “挑拨”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能让孩子继续健康的成长;如果一个母亲只能觉察自己对孩子的爱,而不能觉察自己对孩子的抱怨和憎恨,她就可能会把这个孩子吞噬;--母亲以爱之名对孩子为所欲为;有没有母亲问过自己的孩子自己应该怎么做才是好妈妈?
9. (精神分析里有个说法)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对孩子有一点恨并表达出来,相当给孩子成长a gentle push—温柔一推--孩子发展出健康人格的可能;即母亲对孩子的恨能让母亲对孩子抱持恰当的距离,使孩子人格的发展更健康独立;
10. 父母对孩子有些事是不可以做的—一个好画家知道在纸上留白的位置而不是在纸上画什么;一个好妈妈应该知道不对孩子做什么和说什么;
11. 原因之一--很多正常的妈妈感觉到生孩子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而是来自自己母亲或丈夫或丈夫母亲的压力或上一辈的压力;
12. 原因之二--婴儿习惯性地咬母亲的乳头,可能是没有情绪的习惯行为,也可能是自恋受挫—不能靠自己活下去,要靠母亲和母亲的乳汁;
13. 原因之三—婴儿对母亲的没有回报的百般依赖—需要时召之即来或哭之即来,不需要是倒头便睡或不再理睬,母亲有种“被使用”的感觉;
14. 原因之四--婴儿或孩子—随着年龄增大或身心成长会有对母亲的理想化幻灭;
15. 原因之五--婴儿不知道母亲所做的“牺牲”,甚至有时会对母亲的亲近拒绝;
16. 温尼科特列举的“正常的母亲憎恨婴儿”的17条原因:
16.1 (出生后的)婴儿不是母亲所设想的那样子;
16.2 婴儿不是母亲童年时游戏或幻想中的样子(不是自己与父亲或兄弟所生的孩子的样子)等等;
16.3 婴儿的出生不具有神奇或浪漫的色彩;
16.4 婴儿妨碍了母亲的私人生活;
16.5 母亲生孩子是为了安抚自己的母亲(在中国还有丈夫、上一辈),因为他们需要一个孩子;
16.6 婴儿伤害母亲的乳头;
16.7 婴儿很无情、百般依赖又自恋,对母亲像对待一个下等人,没有报酬的仆人;
16.8 母亲从开始只好爱这个婴儿,以及婴儿的一切;(不被允许表达一点抱怨和不喜,甚至对婴儿的排泄物)
16.9 婴儿总是设法伤害母亲,习惯性地咬母亲;
16.10 婴儿表现出对母亲的幻想破灭;
16.11 婴儿得到自己想要的之后就置母亲于不顾;
16.12 婴儿在开始就一定处于支配的地位,被保护免于偶然的伤害,生活必须以婴儿(所能承受)的节奏呈现;
16.13 婴儿在早年一点儿也不知道母亲所做的一切,和所做的牺牲;
16.14 婴儿表现出怀疑自己的母亲,甚至拒绝母亲的好食物,使母亲怀疑自己,却和另一个人吃得很好;
16.15 度过了一个糟糕的上午,母亲和婴儿一起出去,婴儿向陌生人微笑,陌生人觉得婴儿超可爱。诸如此类;
16.16 如果母亲从一开始就抛弃或疏忽婴儿,她知道孩子将永远报复自己;
16.17 婴儿使母亲兴奋,也使她挫败,她不能吃了孩子,也不能与孩子性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