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与意识

作者: 君度JD | 来源:发表于2017-04-30 13:39 被阅读25次

探索猫

1948年12月,联合国通过《世界人权宣言》,明确了“无罪推定原则”,这一原则意味着“经验”与“观念”对还没有真正弄清事物时判断依据,如果把人的意志观念强加于某个案件中,有可能会推出与事实不符的结论。这就是为什么说,人类的思想越来越朝“经验”认知模式进化的原因。

人类的认知,源于生命有机体的应激感应。

生命有机体的应激感应是生命可以持续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而 这种能力以基因信息的形式进行存储和传播(遗传),表现形式是从不稳定到稳定,如从RNA到DNA,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表现形式是进化的结果。

而人类的经验认知,则是源于生命有机体的应激感应。比基因信息在稳定性基础上更加具有突变性,这种人类认知形式的非基因智慧信息可以实现人类自身的飞跃性发展,又能保证了人类基因上的稳定性。是稳中求变的智慧信息组合。

人类的认知,又发展出经验类认知和观念类认知。经验类认知源于生命的应激感应,而观念类认知,则是意识从随机性模糊性到固定化系统化的结果,观念就是意识的固定化,系统化观念则形成了观念类理论,如哲学理论。而意识的更进一步则是意识的工具化,近现代科学,则是在这个阶段产生,科学就是对人类经验认知的意识工具化的过程和结果。

让我们再从人类意识进化历史长河来看各类思想认知:

人类主流认知体系是人类意识从模糊化、随机化(原始经验)到固定化、系统化(宗教、哲学),再到意识工具化(近现代科学)的过程。与作为人的个体从诞生、成长的意识进化走的是同样的过程。而科学理论的诞生,也是同样的从灵感突现到观念系统化,再到工具化过程。

如下图,经验在主流认知所占比例的演化曲线。0-t1时间,经验类认知在主流认知体系中占比越来越少,t1时间基本在西周、战国时期(t1是一个较长的时间段,相对人类历史长河可以认为一个点),而t2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t2时间区间比t1要少很多,这个图可以类似世界地图那样,没有用统一的比例,为了表达经验认知的发展演化脉络)。t1到t2时间区段很长,中国是漫长的封建时期(用习惯用语,应该不是封建制),欧洲是黑暗的中世纪。从t2以后,主流认知体系中经验占比越来越大。这里所说的主流认知体系,是以国家力量以及多国国家力量形成的认知体系,0-t1时期主流认知体系为万物有灵的巫术,表现为各种祭祀,极致之作是《易经》,以《易经》的三个演化为代表的认知可见,当时主流认知体系中经验占比越来越少,到《周易》基本上就是观念占了绝大多数。t1-t2这段时期,宗教统治时期,主流认知体系是观念占统治地位。t2至今,主流认知体系中经验的部分逐渐增加,形成了以两个顶峰的认知:牛顿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下一步应该是量子力学的突破,形成一个新的以“经验”为基础的包含了相对论的认知体系。

哲学这个名词意义很广,很早就有。一般认为源自希腊语意为“爱智慧” ,汉语中没有这个词 康有为引进日本译称。古人从原始经验进入到有了“观念”开始,就自然的会用观念对经验进行“思维上的加工”,思维工具也从最直接的类比、归纳到逻辑分析、数学等。

无论怎么变化,怎样的说辞,哲学基本上都可以分成三个大类:世界观(本体论)、方法论和逻辑学、伦理学。

所有的世界观(本体论),无论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都是人类对经验的思维加工,并不是经验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观本身就是一种“观念”,而不是经验。这是从认知角度进行分类的。

方法论和逻辑学,已经成为人类的思维工具,再加上另外的数学(数学不是哲学、也不是科学)工具,组成了人类对经验进行思维加工的“工具”部分。

伦理学,则是从伦理宗教演化而来,或者说伦理宗教和伦理学同出一门,本身都是“观念”类认知。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哲学的两个大类,世界观(本体论)和伦理学,都是人类的“观念”类认知,而方法论和逻辑学,再加上数学(注意:数学不是哲学,更不是科学),组成了人类的思维工具。

探索本源,在追逐这个目标的这个过程中人类根据实际经验总结了很多方法论,如还原论、系统论、辩证法,还包括数学,所有的方法论都成为科学研究的思维工具,或者从大的角度讲成为人类探索经验认知的思维工具。

一旦将目标锁定在“本源”,所有的关于本源的概念都变得成为思维上的抽象,成为某种意识的固定化、系统化,本源本身似乎变得没有任何意义。人类永远得不到想要的本源。如最早关于物质的本源,就有“原子”一说,后来的原子这个科学名词与最早的物质本源还差的非常遥远,物理学中的原子根本不是物质的本源。再例如牛顿理论中的“万有引力”这个概念,这可以说仅仅是牛顿力学理论中一个观念而已,作为一门经验的认知,牛顿力学理论的核心在于其经验部分,即原经验和推导出来的数学公式,公式表达了各种观念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应激性认知,或者说经验只能感应到“互动”、“联系”,这是生命应激、经验的内稟属性,因为感应就需要互动、联系。

任何关于本源的论述,都不可能是经验上的认知,因为经验的内稟属性是建立在互动与联系上的,单纯的意识的固定化、系统化认知,都只能成为观念认知的一种,可以从逻辑思考上证明这一点。经验认知,包括近现代科学,也包括远古经验认知,更包括动物的应激性反应,都是可证伪的,而任何本源概念都无法证伪,只能在对经验认知的探索过程中起到思维工具化的作用。

因为有了牛顿的万有引力概念,人们开始探索引力的本源,又有了爱因斯坦的弯曲时空的观念。至今,用爱因斯坦的时空观建立起来的经验认知,更符合人类对宇观尺度的观测经验。从认知信息对人类影响的外部系统的熵减作用角度看,“本源”并没有实际意义,关于“本源”的概念都并不是科学,仅仅是科学理论中的“观念”。这里特别强调的是,科学是进化到高级阶段的经验认知,科学理论只是经验认知工具,工具和经验是不同的,不能把理论中的观念部分认为是科学。也可以说,本源非科学。

科学的目标,或者把时间拉向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古代经验认知的目标,都是人类通过生命特有的对外部世界的应激感应获得更强的生存能力,生命对外部世界的应激感应本身就是生存的能力。

所有的高尚词汇在大自然面前都是渺小的,没有经验认知,想得再好(观念),都无法生存。如果在未来,个体和群体再完美、再有秩序化(观念认知信息的作用,即:使得人体和群体更加有秩序化),一个小行星就可以毁灭整个地球生物,而经验可以让人类炸掉这颗小行星或者飞离地球。

创建于2017.4.27

相关文章

  • 物质与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会反作用于物质,所谓与时俱进,是在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上建立的或产生了某种意识,当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 物质与意识

    探索猫 1948年12月,联合国通过《世界人权宣言》,明确了“无罪推定原则”,这一原则意味着“经验”与“观念”对还...

  • 物质与意识

    用科学的解释来说物种的起源就是在宇宙大爆炸时期,各种乱七八糟的元素各种混合分离,然后就开始了一个地球宇宙大循环……...

  • 物质与意识

    世上的生命拥有对外界感应和应对的意识,这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升级至生命形态的必然。 如果将大脑与宇宙进行类比,人体脑部...

  • 意识与物质

    观点:意识与生物体的学习密切相关,学习成功后就不再需要意识了。

  • 物质与意识

    物质是客观实在,意识是主观实在,物质为表,意识为里,表里如一为实 ,表里相左为虚。

  • 物质与意识

    人在陷入负面情绪的时候,立即进行深呼吸,提高血液中的含氧量,人就会平静下来觉察到自己的问题。 这看似是...

  • 天道轮回的本质:物质,能量角逐的一场游戏!

    世界即物质和能量→意识是物质或能量, 物质与能量互相转化→意识,物质,能量互相转化 物质,能量不灭守恒→意识不会消...

  • 【文魁大脑实用记忆第二期】白宇晨《考研政治记忆》1

    选择题考点预测 1.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反映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在形式上是主观多样的...

  • 摆脱物质的执著,达到无上境界——读《薄伽梵歌》(十三)(田与知田

    就像物质与意识的对立,《薄伽梵歌》也讲了二元对立。这种对立不对应于物质与意识,他们称之为田与知田。其中田类似于物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物质与意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gcx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