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之美,AI之始(下)

作者: 跟设计学设计 | 来源:发表于2016-12-05 17:02 被阅读0次
    图片来源:路西法摄影师

    数学之美,AI(人工智能)之始(上)


    数学之美,AI之始(中)


    人工智能之隐忧有哪些?

           隐私安全,数据歧视和生存威胁。

           新生事物,人们憧憬它的光明前景的同时,也会预测其暗黑一面。

           我们提起人工智能之患时,总会下意识认为就是AI主动反人类。但以AI目前曝光水平看,这事还有点玄幻,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

           可如果是人主导AI来干坏事,实现概率就比前者高不少。

          人工智能最直接的不安全感,来自于数据或者个人隐私全面暴露。

           我们上网有意无意透露各种信息,搜索引擎会随时记录所有搜索关键词, 购物网会记住我们浏览过的商品。

           AI汇总整理这些数据,进一步挖掘分析出个性化用户年龄、收入、住址、偏好间的关联,形成详细的用户信息网络档案,极大增加了个人隐私的曝光风险。

         第二个担忧来自于数据应用的隐形歧视。

           有了称手的数据,一些互联网商家可以“看人下菜碟”。比如航空公司发布机票价格,收入高人群看到的票价更高。经常维权退货的网购客户,买到假货的概率比“买了吃哑巴亏”的顾客低很多。

           司法系统也有类似案例。在哈佛大学数学系博士、华尔街前投资顾问撰写的新书《“杀伤性武器”大数据》里,提到了所谓“大数据之害”。

           书中列举了美国司法系统对犯罪档案大数据的运用,软件推断一个犯人是否再犯罪,依据的是犯人住址和犯人亲戚的犯罪记录,而这两条对黑人不利。因为美国有相当一部分黑人和其亲戚,住在犯罪率较高的街区。

           按照软件的逻辑,住在高犯罪率地区犯人容易再犯,家族有案底的犯人也容易再犯,那这些犯人就要加长刑期。而加长了刑期,犯人出狱后再犯的概率又会提高,如此便陷入一个循环怪圈。

           数据自身是中立的,而模型的主观性,则会引发社会性的群体歧视或迫害。因此设计数学模型的计算机工程师,保持对各类人的客观视角非常重要。

          最后一条,是超级人工智能出现并被恶意使用。

           说到这,不能不提一下图灵测试。它是国际公认的,评价一个机器是否具备人工智能的标准方法。

           1950年,阿兰.图灵博士在题为《计算的机器和智能》论文中,说到让一台机器和一个人坐在幕后,让一个裁判同时和幕后的人和机器进行交流。如果这个裁判无法判断自己交流的对象是人还是机器,就说明这台机器有了和人同等的智能。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我们不妨这么考虑一下,人工智能拥有无与伦比的深度学习能力,使得它从时间和空间广度上都有足够的优势,去学习、运用及发扬全人类的智慧成果。

           如果有朝一日它成了超级人工智能,会不会被狂热的科学家或恐怖分子人为操纵,能通过图灵测试,还具有控制及灭掉每个人的能力。这真是细思极恐的一件事。

           话说回来,新生事物有黑有白亦正常。人是人工智能的发明者、应用者,有义务和责任从法律道德伦理角度,去完善约束机制

           过程积累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期望伴随着人工智能成熟度不断提高,配套的管控方法也会日趋成熟。

    写在最后

           人工智能的未来,好的坏的,均是趋势使然,我们逃避不了。唯有认识它、正视它,消除自身大脑对这个新事物的不确定性。

           工业时代及之前的机械思维,代表人物包括牛顿、爱因斯坦等大家,采用的都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方法,先找规律再想法去验证。

           一则所耗费的时间可能很长,灵感来源有运气的成分在里面,传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因为被苹果砸到,爱因斯坦在书房受一道阳光启发而发现相对论;二来若是规律或者模型假设的不对,在错误的路上将越走越远。

            而基于大数据的统计分析,善于发现表象上显示不出来的隐含规律,就为问题的精准定位和解决,找到了一条可靠的“捷径”,也是一种全新的智能思维方式

           当然,前提是数据足够多,模型公正客观。

           因此进化到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更需要培养这种智能思维。

           按照吴军博士的观点,蒸汽机、电和信息技术主导了前三次产业革命。迈进每个时代的黄金期,只有极少数的人能敏感捕捉趋势,拥抱了先机。

           由于社会的财富总量在一定时期内是固定的,所以这部分抓住机遇的人,就成为了当时社会的弄潮儿。智能时代亦会如此。

           所以,撇掉那些浮在表层的泡沫、浮夸与跟风。在人工智能即将全面来袭的时候,我们,做好当这2%的准备了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数学之美,AI之始(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xuwp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