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跟着永澄热情日更
每天三件事--自控力UP

每天三件事--自控力UP

作者: 自我迭代的小喆 | 来源:发表于2016-10-26 12:51 被阅读77次
    PDCA循环

    所有的結局都是新的開始,只是當時不知道。

    All endings are beginnings, we just don't know it at the time.

    ----米奇·艾爾邦,美國體育記者、小說家。

    从关注某公众号开始,天天会跳出来“三件事”的打卡,一直到今天,大约已经过去了一周。这一周,我经历了兴奋,热度冷却,麻木,反感,反思和今天的重新认识。当新鲜度过去之后,那些耗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好像就变得没意思了,我为什么要花时间在每日打卡三件事上呢?好像没有任何的意义啊!

    D2日更什么好呢?听一直拖着的几节短微课吧!行动派的我,在凌晨5点,大象开始暴走!不听不知道,一听刷认知!


    认知先行PART1:

    试想,如果每天三件事是1.吃饭、2.跑步、3.看书,那么当回顾的时候,怎么去评价这件事做没做好?怎么去优化它?改进它?

    再深入一点,每天三件事,真的是三件“事”吗?

    把3件“事”订成3个“目标”试试看呢?(要学怎么更好地设置目标,请度娘SMART法)

    如果同样的每天三件事变为1.三餐不超过XX卡路里、2.跑一个小时的步、3.读30分钟的书,是不是更有优化和改进的可能性呢?

    目标关注结果和产出,事情则关注过程和动作。“我听了”和“我听到了”;“我做了”和“我做到了”,多一个字,天壤之别!

    职场中也是这样,为什么麦肯锡的工作理念会在职场中被推广和重视,因为老板要看到结果,要看到逻辑性的结构,要高效能的得力员工!

    同样的一件简单的工作,认知一般的员工和高效能人士差异可大了去了。比如开会,认知一般的员工关注的是“要去开会,通知一下各个部门”这个动作,目标是成功开会(惭愧脸);高效能人士则是关注开会的目的,要解决什么问题,汇总说来是关注“用开会的形式,去解决XX的问题”的结果。

    认知的差异,让产能和产值发生了巨大的差异。你的结果清单就是你的价值清单。


    认知先行PART2:

    每天三件事怎么做?

    1.早上制定当日计划,找到最重要的三件事

    2.以完成三件事为首要目标,完成后标注完成

    3.对当天三件事的完成情况打分

    4.有效的记录回顾和感悟,只有记录才有可能尝试达成循环,才有可能持续累积信息。

    PDCA是什么?

    Plan    是计划,在脑中构思和确定今天三件事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具体步骤流程是什么?通过利用哪些关键资源来完成?(动词+主要内容+关键资源)

    Do      是实施,记录实施过程中的情况、问题等

    Check 是检查,是否做完?是否做对?(这是检查DO的过程)

    Action 是调整和修正,比对实施结果和计划构思,是否保持一致?(这是寻找找do和plan间差距的过程)

    每天三件事,是完整PDCA全过程!

    持续性增长是人生复利之所在。

    ·  每天进步一点

    (1+0.01)的365次方是多少?37.8!这是为什么人要持续学习的原因。

    ·  每天进步一点,再进步一点点

    (1+0.01+0.01)的365次方是多少?1377.4!这是为什么我在高强度工作,尤其是四季度这个时间节点上,依旧下决心要开始做日更的原因。


    认知先行PART3:

    为什么我们要记录?

    同样是将近10年的时间,18到26岁是人生变化最多的时候,人生经历会很多第一次,第一份工作,第一次买房,第一次购车,遇到那个生命中很重要的人等等,回顾那段时间,人生的记忆特别清晰。但是从26、27到35、36岁记忆却特别模糊,觉得时间过得特别的短,为什么?因为人生不是以人生长度计算的,而是以发生的事件来计算的。

    为什么看书的时候特别满足,关上书,好像又什么都没有读过?为什么想不起来昨天中午吃了什么?为什么想不来上次的朋友聚会是什么时候?为什么我就是想不来那个人是谁?如果每天经历的事情没有记录下来,就等于根本没有发生过。

    记录是为了回顾!

    回顾的好处是什么?

    有时我们一头扎进事情里,很容易忘记当初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当时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经常回看有助于“不忘初心,以终为始”。

    回顾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矫正想象力的偏差。(比如预估的完成时间,和实际的完成时间之间的偏差)

    精准地预测未来是自控力,是高效能最核心的技能。

    回顾三问:

    1.如果我的成就感或者幸福感能再高一分,我该做什么呢?

    2.如果我要从生活中学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呢?

    生活会教我们很多事情,我们会有特别多的感受,可是第二天醒来却忘了。这是件很可惜的事。我们都知道时间是宝贵的,却忽视了感悟。感悟是什么?是时间的结果!花了一天的时间去学习、纠错、获得的感悟却像草稿纸一样,写完就扔。(这些年,我都干了些什么,惊恐脸)

    3.下一步,我具体该做什么?把未完成的三件事填写到第二天的三件事里去。

    日积跬步,以至千里。每天收集一些思维灵感的火花,往思维的火堆里加一些,再加一些木材。让火焰燃烧,照亮眼前的路;让火焰越烧越旺,照亮的一座心房;让火焰越烧越旺,照亮我的世界。


    认知先行PART4:

    什么是渗透?

    渗透,是指那个在每天三件事中,挂在里面3天及以上任务。总能漏过了重重检查,顽固地每天跟你说说HI~

    面对渗透的那个目标,值得停下里去分析,到底是不想?不能?还是不应该?

    “不想”的深处原因:心理没有真正重视它,试着对自己提问:

    1.不做,会有什么坏处呢?如果不做,结果是否可以承受?

    2.我是不是陷入完美主义陷阱了。破解秘籍:完成比完美重要,重排痛苦和快乐的顺序。

    3.这件事并没有那么重要。破解秘籍:DEL

    4.这件很重要,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破解秘籍:早上去做,早上是一个人精力最旺盛的时候,早上不做,下午更难启动。行动代号:吞掉那个青蛙。

    “不能”的深处原因:能力达不到,试着让自己做:

    1.细分目标,降低难度(读书:读2-3页)降低到可轻松完成的程度,维持2、3天后再加难度。

    2.找一个人启动法

    3.来一个番茄钟,保持25分钟集中精力,进入高效心流模式。

    “不应该”的深处原因:你想做也能做,但是,环境不允许你做,这是排除不能和不能外的一种可能性,需要归因到客观原因,试着对自己提问,到底是什么在妨碍我:

    1.是空间不允许吗?下一步:换一个环境换一个方式

    2.是时间不允许吗?下一步:回归“不想”

    3.是人的因素不允许吗?下一步:交谈,是否有双赢的空间

    在自我管理里面,成长比成功更加重要!


    记得在第一次小组的主题讨论中,我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不清楚自己拥有的资源该怎么办?同侪力量来了!

    兔:得理清楚自己的资源!这个真的是很重要很重要。理不清楚怎么办。。

    哈比:嗯,真的很重要。不然会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知道往哪里努力。不会啊…不要想太多不相关的资源就行了。A事就想a1 a2,如果A连接了B,那也可以稍微想想b1。一张脑图就能理清楚。如果觉得从自己的资源出发搞不清楚,可以先想想要做的那件事的标准、要求的脑图。一般有经验的情况下,直接从自己的资源和意愿出发就行了。

    兔:我卡着的点是,我知道事情是怎么处理,事情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但是套用到人生这个大课题上,就感觉很蒙圈,资源也好、能力也好,看不清。

    哈比:你的版图太大了,而现阶段又是看不清整块版图的,也就是能力和认知不相符。

    兔:所以从事情中构建出自己的资源和能力,而不急着从大课题上入手,更为合适是么?

    张:强烈推荐李笑来老师的《跳出思维里的墙》里面就有写到这个观点,因为现在的认知有限,看不到那么远,就像头上带着一盏指明灯,只能照到那么远的距离。

    每天三件事,不正是最好的切入点吗?从每日三件事,找到让自己有成就感的事,找到让自己有收获的点,找到自己能力可以进一步突破和提升的方面!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知” 已经跑远了,“行”也动起来咯~~不多说了,“行”“动”!

    燃烧吧,火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每天三件事--自控力UP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gdd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