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浅论中国文艺美学范畴之“道”

浅论中国文艺美学范畴之“道”

作者: 弋浔ing | 来源:发表于2021-07-12 11:16 被阅读0次

    【摘要】

    一个“道”字,看似简单,却又因其久远而充满神秘气息。自古以来,就有关于“道”的论说,时至现代,“道”也成为了中国文艺美学范畴之一。然而,大多数人对于“道”的理解都比较浅显。因此,本文主要通过探讨“道”的起源,解释其各个发展阶段的涵义,阐述各家之“道”以及挖掘其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意义,让人更加深入地了解“道”。

    【关键词】  起源;内容 ;现代意义

    一、“道”的起源与涵义

    说起“道”,人们最先想到的便是《道德经》中所说的“道”,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把道上升到世界诞生的本源这么一个高度,认为道创造了世界的一切。这是比较抽象的说法,充满了神秘主义。参考史料,我们可以知道,“道”最早见于金文《貉子卣》和《曾伯簠》,从其字形分析可知,它的含义与道路有关。《史记·陈涉世家》中也有记载:“会天大雨,道不通。”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也将“道”解释为一条通达的道路。由此可知,最初的“道”所表示的含义都是十分具体的。后来,出现了它的引申义,表示方法、途径、措施。《论语·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商君书·更法》:“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表示讲,说。有《诗经·鄘风·墙有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盐铁论·遵道》:“饰虚言以乱实,道古以害今”等等。《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在很多方面都使用了“道”,其使用的涵义大大增加,同时,它的抽象程度也大大提高。一种指的是宗教神学意义上使用的“天道”。如《尚书·商书》中所载“钦崇天道,永保天命”,百官对商王的进言“呜呼!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设都,树后王君公,承以大夫师长,不惟逸豫,惟以乱民。”“天道”“天命”这些都说明了殷商时期的百姓对自然规律的认可和尊崇。一种指的是道德规范意义上使用的“王道”。

    《尚书》中益对大禹的称赞以及大禹指责有苗“反道败德”等,都是从道德规范的意义上使用的,号召大家从道德上来约束和规范自己。还有一种便是“天道”和“王道”结合使用的“道”,即用天道来约束人的行为的道。商汤讨伐夏桀时指出“天道福善祸淫”,周武王斥责商纣王“无道”,周王所说的“以荡陵德,实悖天道”都是从道德秩序上来说的,周王之所以伐商,是因为他违背了上天给定的道德秩序,这样做也算是替天行道。

    综合以上分析,大致能得出以下结论:“道”指天地万物的本体或本原,是自然现现象、社会现象背后的所以然者;“道”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道”是事物的规律;“道”是政治原则、伦理道德规范,治国处事的道理。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发展,“道”也由原来具体的指向,逐渐衍化了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最终拓展为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再有抽象到具体的逻辑进程。

    二、各家之“道”

    1、老庄之道

    老庄之“道”历来是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道”被看作是万物之源,又是万物之本。“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主张自然无为。他还提出“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既存在又不存在,给人一种恍惚不定的感觉。总而言之,老子认为,道是有与无、虚与实的对立统一,是既存在又不存在的。实际上这就是世界的本体。对于它不能以逻辑推理的方式去把握,而只能通过“涤除玄鉴”、“虚一而静”的方式去把握。

    庄子曾言:“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这个“道”不同于柏拉图的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理式”或黑格尔的“绝对理念”,而是一个不生不灭不可名状的无限实体,是宇宙的生命和核心。是“道”创造了自然,“道”生万物,美也自然由此而生。庄子说:“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素朴而天下莫与之争美”。在道家看来,“自然”,“无为”、“素朴”就是美的本质特征所在。因此他们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自由的境界。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便是对人的自由的束缚,也就破坏了审美。由此可得出,道家的审美特征便是自然、虚无、平易、素朴、玄妙等。

    2、魏晋玄学之道

    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士大夫先后遭曹氏及司马氏迫害残杀,他们感到心灰意冷,为明哲保身,纵情物外,转而清谈老庄以避世,寄情于酒,谈玄说理。大多学者继承老子、庄子的学说,寻找“玄”的道理。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与嵇康等等。何晏宣称“天地万物以无为本”,主张君主无为而治,还提出重自然,轻名教。王弼把“无”看作万物之“本”,同时,认为“无”是天地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认为“无”就是“道”。阮籍反对虚伪的名教,崇尚自然,以天地、万物自然存在的观点,否定在自然之外有主宰。他认为万物出于自然,“道”即是自然界的规律,人们要学习自然,了解自然,顺应自然。嵇康则否认世界的本源是“无”的说法,认为万物都是由元气产生的,除此之外,他还强调“自然之理”,反对从“古义”出发。思辨,清谈,个性,审美是这一时期的特色。魏晋玄学被称为“中国周秦诸子以后第二度的哲学时代”,当时,佛教盛行,佛理也渗入玄学,其思辨成就为隋唐佛学和宋明理学所继承,产生深远影响。

    3.宋明理学之道

    宋明理学是宋明儒学的总称,因为重视阐述义理,兼谈生命,就有了理学之称,又由于它尊重儒家传道的系统,所以又被称为道学。宋明理学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儒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它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为核心,以佛学的思辨结构为骨架,吸收老庄的“道生万物”的宇宙观,从而形成了一种完备的独特的哲学体系。宋代“道”论的主导倾向是“重理抑文”,他们强调发展儒道的义理,对文比较轻视。周敦颐在《周子通书》的《文辞》篇中提出了著名的文以载道说,认为文是道的载体,不以为文为目的,否定文学独立的价值,把它看作是理学的附庸。二程也提出“作文害道”的观点。到了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提出“文即是道”,主张文道合一,认为文和道的关系本是一体,前人将其分开的做法是错误的,过于偏激。种种论断都推动了人们思维的发展,也丰富了宋明理学之“道”。

    三、“道”的现实意义

    首先,道家的生态伦理观有助于我们维护生态平衡,建设生态文明。道家文化为我们提供了最深刻最完美的生态智慧。老子认为人的生命不仅源于自然,也存在于自然,以自然为条件,归宿于自然。自然是人类的生命家园,离开了自然,人就无法生存。善待自然就是善待我们自己。道家的“天人合一”的和谐观维持人与自然的整体主义的生态系统观,有利于指导人们顺应自然,按照规律同自然和谐相处,有助于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其次,道家的生命伦理观有助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道家注重修心养性的养生观,尊重生命,有利于人类对万物生命的保护和严肃对待生命这一问题。因为精神追求无止境,它可以给人以更高层次的满足,它对于丰富人的生命内涵、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具有独持的作用。庄子“物而不物”的思想强调了人对物的主导型和主体性,人不应为物役。老子的身心超越的生命境界观给我们带来了启迪,有利于人们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有利于人的身心达到和谐,有利于人们健康幸福的生活。

    结语

    “道”由原来的具体指称,衍化为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最终被时人拓展成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这个过程中凝聚了无数先人和当代人的智慧与汗水。在这个过程中,道”的涵义日渐丰富并且始终与社会紧密相连。时至今日,“道”也紧紧跟随现代社会发展的步伐,给时人以启迪。我们现在所收获的也只是凤毛麟角,期待更多的人发现“道”的奥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论中国文艺美学范畴之“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gerp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