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闲话古诗词文艺调频中国当代诗人
“一改旧习,人以为怪。”——闲读《随园诗话》(40)

“一改旧习,人以为怪。”——闲读《随园诗话》(40)

作者: 真老实人_425a | 来源:发表于2020-08-15 13:52 被阅读0次

    【卷六·一五】

    王氏《续通考》言:“唐武夷山人吴棫深恶沈约、周颙之韵,以为穿凿无理。乃稽考《毛诗》、《周易》、《尚书》,而别为韵书,分‘麻’‘遮’、‘归’‘飞’为二,合‘东’‘冬’‘江’‘阳’为一。”予以为此《洪武正韵》之先声也。然积习已久,虽帝王之力,尚不能挽;况其下乎?文公逆祀,去者三人;定公顺祀,叛者三人。商鞅废井田而天下怨,王莽复井田而天下怨。一改旧习,人以为怪。从前解经者,河北宗,河南宗。今之经解,专宗程、朱,亦《诗韵》类耳。

    王圻(qí),(1530年—1615年),字元翰,号洪洲。上海人,祖籍江桥(时属青浦县)。明文献学家、藏书家。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授清江知县,调万安知县,升御史。以敢于直言,与宰相张居正等相左,黜为福建佥事。继又降为邛州判官、张居正去世后,王圻复起,任陕西提学使、神宗傅师、中顺大夫资治尹,授大宗宪。

    《续通考》,指《续文献通考》,明代王圻撰典制文献。是宋元时代学者马端临《文献通考》的续编。万历十四年(1586年)编次成书。共二百五十四卷。所纪上起南宋嘉定年间﹐下至明万历初年。体例仿通考﹐又兼取《通志》之长﹐收及人物。

    吴棫,(约1100年—1154年),字才老。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宋代古音韵学家、训诂学家,时称通儒。徽宗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进士,召试馆职,不就,晚始得太常丞。高宗绍兴十五年(公元1146年)添差通判泉州。精训释之学,有《裨传》十三卷等,已佚。今传《韵补》五卷。

    沈约,(441年-513年),字休文,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省德清县)人。南朝梁开国功臣,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作为南朝文坛领袖,沈约学问渊博,精通音律,创四声八病之说,要求以平、上、去、入四声相互调节的方法应用于诗文,避免八病,为当时韵文创作开辟了新境界。其诗皆注重声律、对仗,时号“永明体”,是从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

    周颙(yong),(约公元473年前后在世),字彦伦,汝南安城(河南省汝南)人。南朝宋、齐文学家。周颙言辞婉丽,工隶书,兼善老、易,长于佛理。著《四声切韵》,内容涉及古汉语平、上、去、入诸声及反切成韵。为中国汉语声韵学最早著述之一。今佚。宋·姚宽《西溪丛语》卷下引《高氏小史》:“周顒,字彦伦,始置四声切韵行于时。”

    《洪武正韵》,十六卷。明乐韶凤、宋濂等编。是明代洪武年间编成的一部官韵,故以“洪武”命名。成书於明洪武八年(1735年)。《洪武正韵》奉敕编撰的共有乐韶凤、宋濂等十一人。《洪武正韵》的编撰起因,乃是由于实际语音的剧烈变动,从陆法言的《切韵》一直到宋代的《礼部韵略》,已经不符合于当时的实际语音。《洪武正韵》的编撰原则,“一以中原雅音为定”。

    文公逆祀。《左传·文公二年》:“秋八月丁卯,大事于大庙,跻僖公,逆祀也。”杜预注:“僖是闵兄,不得为父子,尝为臣,位应在下,令居闵上,故曰逆祀。” 鲁文公二年(前625年),在鲁国宗庙祭礼上,鲁文公将其父鲁僖公(鲁闵公的庶兄)的神主(牌位)置于鲁闵公(鲁僖公的前位君主,其与鲁僖公为君臣关系)之前,违反了礼制。有三人因为建议他不要这样安排而不听从,辞别鲁文公。

    定公顺祀。《公羊传·定公卷二十六》:“冬,卫侯、郑伯盟于曲濮。从祀先公。从祀者何?顺祀也。文公逆祀,去者三人。定公顺祀,叛者五人。”鲁定公八年(前501年)冬,鲁定公按照礼制祭祀祖先,将闵公牌位置于僖公之上,有五人因为建议他不要这样安排而不听从,不辞而别。

    王肃,(195年-256年),字子雍。东海郡郯县 (今山东临沂市郯城西南) 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经学家,晋文帝司马昭岳父。王肃师从大儒宋忠,曾遍注群经,对今、古文经意加以综合。又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借鉴《礼记》、《左传》、《国语》等,编撰《孔子家语》等以宣扬道德价值,将其精神理念纳入官学,其所注经学在魏晋时期被称作“王学”。

    郑玄,(127年-200年),字康成。北海郡高密县(今山东省高密市)人。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郑玄治学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程、朱,指宋朝以后由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发展出来的儒家流派理学。,

    【闲言碎语】

    初学格律诗者,常常因为使用《平水韵》,还是《新韵》而迷惑,甚至很纠结。有些心怀大志者,深感这些韵书都与时下的字词发音不相协,发誓要重新编纂拟定一部新韵书以正诗词音韵。还别说,真有搞出来的,只是除了自己作诗写词之外,他人使用的极少。

    有关韵书的作用问题,我过去觉得,主要是朝廷为了解决科举考试中诗赋一门的考试统一标准而颁布的。现在看,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应该说,韵书是基于汉语四声和韵的音韵规律而编撰的,有其内在的科学性,只是随着语音的变化,有些原来押韵的字,现在不押韵了。这个问题,民间人士发现,官方也有发现。《明史·乐韶凤传》:“(洪武)八年,帝(朱元璋)以旧韵出江左,多失正音,命与廷臣参考中原雅音正之,书成,名《洪武正韵》。”既然皇上觉得原来的韵书不合适了,那就组织人马编写呗。但是,《洪武正韵》问世以后,尽管在洪武、宣德、成化、万历和崇祯年间屡经翻刻,但是并没有得到广泛流传。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释义和音切两方面,而所谓音切方面的缺点,应当是指此书杂采古今南北之音,而未能完全合于当时的北方口语。不过,后来的南曲作家和艺人则觉得此书与南方语音颇为接近,于是就把它作为制曲演唱的主要参考,以致明清两代的戏曲界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话:“北主《中原》,南宗《洪武》。”

    袁枚由《洪武正韵》的遭遇,感慨“积习已久,虽帝王之力,尚不能挽;况其下乎?”袁枚还讲了两件旧事。一是春秋时,鲁文公违反礼制,在祭祀时将亲爹鲁僖公的牌位置于鲁闵公(前位君主)之上, 有三人觉得这样做不妥而辞别。而过了100年后,鲁定公纠正了这个错误,将鲁闵公的牌位置于鲁僖公之上,却又有五人因此不辞而别。再一个是商鞅废井田天下怨,几百年后,王莽复井田天下也怨。袁枚由此引出了任何事物,无论对错,时间一长,大家都会习以为常,而“一改旧习”,反而“人以为怪”的结论。

    记得有一次与人聊天,一位朋友说到“一种思想、一个习惯,无论其是否合理,只要有大多数人认可,其力量就是极其巨大的。”比如国人餐饮方式的合餐制显然不如分餐制卫生,道理大家都懂,但改起来很难。再比如曾经在1986年开始实行的“夏时制”,本是科学利用光照,节约能源的好方法,但是,因为当时大多数人的反对而夭折,终于在1992年被叫了暂停。这个暂停时间可真不短,至今快三十年了,还没有恢复。

    语言文字,作为思想交流的交互性工具,大多数人认可的力量不仅仅是巨大,而且几乎是衡量语言文字正确与否的标准。正因为如此,“将错就错”成为语言文字发展中特有的规律之一。《平水韵》因为被大多人认可,而成为格律诗创作的标准。一己之力而编纂出来的韵书,倘若有大多数人认可,也一定可以流行于世的。任何事物,都必须经受人类时间的磨砺。不是在时间中流行,就是在时间中消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改旧习,人以为怪。”——闲读《随园诗话》(4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ghad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