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六·七】
安徽方伯陈密山先生,讳德荣,人淳朴而诗极风趣。每瞻园花开,必招余游赏,不以属吏待。适阶下蚁斗,公用扇拂之,作诗云:“退食展良觌,逍遥步深院。树根见群蚁,纷纷方交战。呼童前布席,拂以蒲葵扇。顷刻缘草根,求穴各奔窜。伊有记事臣,载笔应上殿。大书某日月,两军正相见。忽然风扬沙,师溃互踏践。收队各依垒,蓄锐更伺便。人生亦倮虫,扰扰盈赤县。嗜欲各有求,情伪递相煽。吞噬蠢然动,吉凶见常变。岂无飞仙人,乘鸾注遐盻?”余按宋人诗云:“蟭螟杀敌蚊眉上,蛮触交争蜗角中。何异诸天观下界,一微尘里斗英雄?”即此意也。先生《郊行》云:“芳园青草绿离离,好是人家祭扫时。何处纸钱烧不尽,东风吹上野棠枝?”又,《女儿曲》云:“睡眼朦胧春梦觉,不知额上有梅花。”
陈德荣,(1689年—1747年),字廷彦,号密山。清直隶安州(今河北安新)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进士,官武英殿纂修。历任湖北枝江知县、贵阳知府、安徽布政使。在黔兴蚕桑,抚苗民;在皖安定灾民,兴书院,皆有实绩。
瞻园,位于南京市瞻园路208号,又称大明王府和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瞻园始建于明朝初年,原系明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府邸之西圃,至万历年间已初具规模。清顺治二年(1645)该园成为江南行省左布政使署。太平天国时,瞻园先后为东王杨秀清府、夏官副丞相赖汉英衙署和幼西王萧有和府。清同治三年(1864),清军夺取天京,该园毁于兵燹。同治四年(1865)、光绪二十九年(1903),瞻园两度重修。民国时,江苏省长公署等政府机关曾设园内。1958年再修。历时8年,修成开放成为公园。
退食,释义,1、食量减退,不进食。2、退朝就食于家或公余休息。3、归隐;退休。语出《诗·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郑玄笺:“退食,谓减膳也。自,从也;从于公,谓正直顺于事也。”朱熹集传:“退食,退朝而食于家也。自公,从公门而出也。”后因以指官吏节俭奉公。南朝梁任昉《梁武帝断华侈令》:“若能人务退食,竞存约己,移风易俗,庶期月有成。”
良觌,音liáng dí。释义:觌:见,相见;看,察看;引申为显现。良觌:美好的相见。良晤。元·曹之谦《怀刘京叔》诗:“何时展良觌,把酒论诗文。”
倮虫,音luǒ chóng。常见于中国古文记载中。古代所称的“五虫”之一,总称无羽毛鳞甲蔽身的动物(倮同裸)。有时也专指人类。《大戴礼记·易本命》:“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礼记·月令》:“其虫倮。”孙希旦集解:“凡物之无羽、毛、鳞、介,若鼃(蛙)、螾(蚓)之属,皆倮虫也。而人则倮虫之最灵者。”
情伪,释义:1、情形、情势。《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 在外十九年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 2、犹虚实。《后汉书·耿国传》:“夷狄情伪难知,不可许。”3、弊病。《管子·七法》:“人君泄,则言实之士不进;言实之士不进,则国之情伪不竭于上。”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儒家释家,情伪日增,门径各别,可勿与辩也。”4、真假。《载敬堂诗话》:“张梦晋身迹未详,或谓有明“吴门四才子”之徐祯卿别称张梦晋。情伪待考。”
相煽,指原因导致结果,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原因又导致结果。反复叠加,愈发厉害。例如,中医学中的风火相煽,因热极则生风,风盛则火愈烈。二者互相作用。辨证上多属“气营两燔”的证候,表现为急性热病极期,因高热而同时出现神昏,狂躁、惊厥、抽搐。可见于乙脑、流脑等急性传染病。
遐盻,远看的意思。遐,远。盻,两个读音:xì、pǎn。读xì时字义仇视、怒视;或看的意思;或勤苦不休之意。读pǎn时字义美目貌也。
蟭螟,音为jiāo mínɡ。古代传说中一种极小的虫,它筑巢于蚊子的眉毛上。晋·葛洪《抱朴子·刺骄》:“蟭螟屯蚊眉之中,而笑弥天之大鹏。”
蛮触,典故名,典出《庄子集释》卷八下〈杂篇·则阳〉。说有建立在蜗牛角上的国家,右角上的叫蛮氏 ,左角上的叫触氏 ,双方常为争地而战,伏尸数万。后以“蛮触”比喻因小事争吵的双方。
诸天,释义:1、佛教语。指护法众天神。佛经言欲界有六天﹐色界之四禅十八天﹐无色界的四无色天﹐其他尚有日天﹑月天﹑韦驮天等诸天神﹐总称之曰诸天。2、指神界的众神位。后泛指天界;天空。
白居易《禽虫十二章》之七:蟭螟杀敌蚊巢上,蛮触交争蜗角中。应是诸天观下界,一微尘内斗英雄。
下界,释义:1、指神仙下凡。2、天上神仙居住的地方为上界,相对地把人间叫做下界。
【闲言碎语】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本条诗话中的一个小问题,陈德荣身为安徽省布政使,为啥总在花开时节于南京的瞻园约请袁枚去赏花游玩呢?难道陈德荣敢于擅离职守,不顾舟车劳顿从安徽省的省会安庆来江宁与袁枚雅聚?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按照清朝的规定,地方官员未经上级批准是不许离开衙署所在地的。安徽省布政使,是皇帝亲自任命的封疆大吏,没有皇上的旨意,绝对不敢擅离职守,更不要是跑到外地与朋友饮酒赋诗。那怎么会出现袁枚文中所述的情况呢?原因是清代江苏、安徽分省之后的清政府的特殊设置。
顺治二年(1645),清朝定鼎江南之后,将明朝的南直隶(包含今上海、江苏、安徽)改为江南省。由于江南省十分富庶,具有抗清的传统与能力,因此,采取了多设官府、分而治之的方式削弱其势力。清廷在江南省设左、右两位布政使、一位总督及江宁、凤阳、安庐三巡抚分管地方政事。其中,江宁巡抚常驻苏州府,管辖江宁、苏州、松江、常州、镇江五府,与江南省右布政使辖区相同;凤阳巡抚驻泰州;安庐巡抚驻安庆府。江南省之上又设总督一名,因多数时间辖区含江南、江西两省,常常被称作“江南江西总督”,后又简称“两江总督”。江南左、右布政使及两江总督均驻江宁府。顺治十八年(1661年),时任江宁巡抚的朱国治要求江南右布政使分驻苏州,以便指挥布政使督催粮款;左布政使仍驻江宁府,节制江南省剩下的府州,其辖区内仍有凤阳巡抚、安徽巡抚两位上级。到了康熙四年(1665年),凤阳巡抚被裁撤。康熙五年(1666年),江南右布政使增领扬州、淮安二府及徐州。至此,江宁(江苏)巡抚与右布政使、安徽巡抚与左布政使的辖区已完全重合。康熙六年,清廷贯彻各省只保留一名布政使的方针,对于江南省这种左、右布政使已经分驻两地的既定事实,则只是依照驻地地名修改了布政使称谓,分别改称“江南江苏布政使司布政使” 及“江南安徽布政使司布政使”,简称“江苏布政使”和“安徽布政使”。其中“江苏”二字分别取自江宁府和苏州府,“安徽”二字则来源于安庆府和徽州府的首字。到了乾隆二十五年(1760),清廷命安徽布政使“回驻”安庆府,并基于江苏巡抚境内“钱谷殷繁、事宜众多”的实际情况,在江宁府增设布政使一员,以辅佐总督。乾隆二十六年二月正式定制,驻江宁者为“江南江淮扬徐海通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简称“江宁布政使”,分管江宁及淮、扬、徐、通、海等处;驻苏州者为“江南苏松常镇太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简称“江苏布政使”或“苏州布政使”,分管苏、松、常、镇、太等处。
由上面的布政使设置变化可知,自康熙六年(1667年)安徽建省至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衙署一直寄治在江苏省江宁。衙署的具体位置就是瞻园。这就是安徽布政使常常在瞻园邀请袁枚赏花雅聚的原因。
为了弄清安徽布政使在南京的问题,已经说的不少了。所以,对本条诗话里面的诗就不多说了。好在我们都有过看蚂蚁打仗的经历,也有过“假如天上有神仙,看我们是不是与我们看蚂蚁一样”之念头,理解体会此诗当是不难。可叹的是,人家看蚂蚁打仗写出了好诗,而我们是一泡尿把蚂蚁冲散了就回家了。这就是差距啊!哈哈、哈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