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以戒為師
【以戒为师】(49)

【以戒为师】(49)

作者: 无心妙心 | 来源:发表于2017-04-08 15:59 被阅读7次



    持戒与得定慧 ①

    戒的受持及守护与否,会影响定慧的开展,如佛陀所说:“汝当先净其初业,然后修习梵行。”“汝当先净其戒,直其见,具足三业,然后修四念处。”(杂阿含624经)所以行者对待戒应像修持定慧一样用心,以累积修道资粮。

    (摘自《新雨月刊》第60期 明法比丘)


    戒律的名称及作用 ③

    当然,戒的作用主要在防御,并不能将烦恼彻底铲除。如果仅仅持戒,即使烦恼暂时没有现行,但种子还在。所以我们还要将心安住于佛法,不断培养内在的自制力。凡夫习气深重,若非刻意训练,不知不觉就会被串习左右。持戒的过程,是不断觉察、不断和习气斗争的过程。此应作,便努力去做,精进不懈;此不应作,就尽力避免,秋毫无犯。这样才能使戒体得到有效呵护,不断壮大。(摘自《认识戒律》济群法师)


    戒德问答 ⒀

    阿姜李

    此为明辨层次之戒德。一旦达到这个层次,常规形式的戒德即成为恒常、持久,因为自我认同已经透过明辨彻底摆脱。至于戒禁取[对戒条与修持的“摸取”],入流者不再“摸取”自己的行为,因为已确见其正确性。至于疑,他们已弃绝一切对明辨价值、活命方式、修行道的存疑:不再臆测是否正确。一旦能做到这一步,即与世俗戒德隔离。世俗戒德是无常的,因为它缺明辨。何以缺明辨?因为我们不在内心修定,顽固地执取色身、攀附它、误以为是我,以至于少许蚊蝇骚扰或日晒雨淋,都会使我们的功德枯萎、死去。

    因此,出世戒德殊胜;世俗戒德不持久。至于戒德是出世还是世俗,完全与心有关。

    愚钝、少明辨之心,

    攀附色身,

    死时为骨所梗,不得吃肉、坐皮。①

    它未经修练,

    沉沦于苦。

    修成之心,升起明辨,

    死时放开色身,

    无憾脱褪。

    既见真相,

    此谓尊贵、无上。

    第三问讨论完毕。

    中译注①此处意为,人身死后无用,不如已死动物的色身尚可利用。


    制戒因缘 ⑨

    佛陀制定根本大戒以后,仍然有少数的弟子做出违背佛陀教诫的事来,佛陀经过很长的时间,很多的事实,制定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二不定、三十尼萨耆波逸提、九十波逸提、四波罗夷提舍尼、七灭诤、百众学等的比丘的戒律,比丘尼则有三百五十条戒。菩萨有十重四十八轻戒。在家皈依三宝的弟子,则可以受五戒,或六重二十八轻的菩萨戒而作优婆塞及优婆夷。

    戒,维系了僧团的清净,各人遵照戒律而行,过法制的生活,僧团就是自治民主的象征,佛陀又规定每半月布萨诵戒一次,集合说戒,使诸比丘都能在清净戒法之中长养善心。(完)(摘自《佛教天地网》)


    五戒与现代心理健康 ⒄

    (六)现代典型心理问题分析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加剧,人际关系的冷漠,生活与工作节奏的越来越快以及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尤其是中国社会经济正处于转型期,人口流动、都市化、人口老龄化、高等教育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紧张的工作环境和独生子女教育等,人们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成为每个人的切身问题,而且也成为一种值得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摘自《佛教导航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以戒为师】(4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gil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