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知道的任何事情的答案,一定在世界的某一本书里。
最初因为“你的问题主要是读书不多而想的太多”这句话,一度纠结迷茫,看到杨绛先生这句话,突然就对号入座了,写的大概就是我。
可能因为女人对爱情更加敏感吧,又看到钱钟书那句话: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十几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这可能是最钟情的告白吧……
遇到钱钟书前的杨绛先生
杨绛出生于1911年,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位留学归来的律师,母亲也是一位知识女性。杨绛的原生态家庭是和睦幸福,浓浓的书香气息。
由于父亲的刚直不阿得罪了权贵,不得不举家搬离,回到他们无锡老家,一路颠簸流离,但是父母亲豁达乐观的态度,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儿女,孩子们唱歌跳舞,一次劳累的搬迁变成了快乐的旅行。
父亲博学乐观,母亲贤惠勤劳,杨绛父母间的关系融洽,后来杨绛先生一些回忆录里记录过,父母从未吵过架,像朋友一样。
在旧社会夫妻不吵架很正常,因为男尊女卑严重,但是她的父母是如朋友一般说不完的话。这样的夫妻观对以后杨绛也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可见,生活在一个父母感情稳定、特别和睦、充满民主气息的家庭的孩子对她生活观影响有多大。
有人说,夫妻间哪有不吵架的,生活磕磕绊绊的。其实夫妻间真的可以不吵架,遇到那么一个有趣的人生活一生,或许那才是真正的爱情,好的夫妻关系,一定有话可说,而不是熟悉的陌生人。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我单身,也许寂寞但并不孤独;有些人结婚已久,孩子老人热热闹闹,但是有家庭却孤独的人们比比皆是。所以孤不孤单,幸不幸福与单身还是结婚并无直接关系。
两个人之间应该是朋友,其次才是伴侣,这样的爱才是真正意义上完整的成熟的爱。父母的爱也潜移默化会影响到孩子。而现在太多夫妻之间的话题似乎除了孩子,就只剩下油盐酱醋茶了。
他们把家庭生活变成了对孩子各种揠苗助长的练习场,忽视了夫妻之间情感交流,把自己不上进的那份怯懦寄托在孩子身上,可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教育出他们想象的孩子。
遇到成为钱钟书夫人的杨绛
钱钟书和杨绛初次见面是在清华大学古月堂,两个人一见如故,心中便情定终生,他们开始恋爱了。
钱钟书的那句: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见到她之后,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承诺,这个承诺一守就是几十年,从未改变。
这一陪就是一生,这一伴就是永远。俩人因为工作关系聚少离多,可是感情丝毫不受影响,互通书信。突然想到一句话:以前书信很慢,车马很慢,可一生只爱一个人。
现在什么都是高科技,飞速发展的祖国让我们应接不暇,尤其是80后的人,历经了国家最为腾飞的几年。我们的心还未来得及适应,显得浮躁不安,浪潮中有多少人失去了自我,彷徨着不知道方向。
一直认为书信是最能表达人感情的一种方式,就如写作。钱钟书文采飞扬,还很幽默,两个人这样度过艰苦的岁月。
钱家也是教育世家,不过钱家是旧式家庭,礼数很多,也有着重男思想,他们观念和杨家观念截然不同。杨绛来到个大家庭以后,尽管思想观念大相径庭,可聪慧知书达理的 杨绛还是很快融入钱家。
杨绛先生才华大家都知道的,可那个岁月她甘愿回归家庭,全力支持丈夫,愿为他撑起一片天,无论经历什么苦难,始终相互陪伴不离不弃。
婚后不久,钱钟书去牛津留学,杨绛也随着去了英国。大家闺秀的杨绛戴上围裙,做饭洗衣,她学会各种美食烹饪。虽然日子清苦,可那几年是两个人婚姻中最具华彩的乐章。
平日里,两个人比赛读书,交流阅读心得。一日钱钟书说:一本书,读第二遍,总会发现第一遍没读到精彩句子。杨绛则说:这是你的读法,我倒是更随性,好书多看几遍,不感兴趣的则浏览一番即可。
他们两个人关系不单单是夫妻,更是朋友,知己,同学,我想好的两个人关系大概就是各种关系的融洽吧,形影不离,汲取知识,日子塞神仙般的过着。他们的爱情经得起风花雪月,也耐得住柴米油盐。
杨绛和钱钟书的女儿钱瑗出生
他们女儿降生了,夫妻说女儿是他们这一生最好的杰作。他们为了不分散自己的爱,这样对孩子不公平,这辈子真就只有这一个女儿。在那个年代别说一个女儿,就是一个儿子的现象都少有。
他们的想法总是超前的,他们的生育观上不为自己,而更多的是为孩子考虑,想让孩子的到父母全部的爱。有人说生两个孩子是个伴儿,其实如果全身心的教育好这一个孩子,他的思想观念成熟,豁达充盈的便不存在孤独。
好的孩子,出自好的父母,不在于数量多少。有多少父母每天给孩子“指点江山”该写作业了,该读书了,而自己却瘫在沙发上玩手机呢?
钱钟书与杨绛把钱瑗培养非常优秀,她是北京事发大学英语系教授。他们培养孩子也并不是我们那种每天各种检查作业,各种陪读陪学。钱钟书和孩子关系更如朋友。
杨绛的父母亲就是,她回忆录里有过一段,她小时候由淘气转成好学。只因父母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往往做比说更有力度。父亲看书读报发表文章,掷地有声,杨绛心生佩服。
母亲操劳一家衣食住用,与父亲举案齐眉,有空就翻看书籍,也读书给他们兄弟姐妹听。好的教育从不是被动的,而是启发,启发他感兴趣学习,自主学习,让他们潜移默化的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习惯。
杨绛回忆,父亲从不训示我们该如何如何去做,我是通过他言谈举止中体会到。当杨绛就自己与钱钟书婚姻征求父亲意见时,父亲也要她自己拿主意,这让她一生铭记,要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
想起“完美陌生人”里,女儿来电话问父亲,想留在喜欢男孩子那过夜?父亲说:如果多少年后,回忆起来是美好的,那么你就留下吧,如果有一丝的犹豫,那就回来。
有多少家长可以做到?他们通常以爱的名义,干涉剥夺本该属于孩子自己的选择权。一件事情最终的结果由谁来承担那么决定就该由谁来做。家长们操碎了自己的心,可换来也许未必是他们想要的。
他们不断各种干涉,小到吃什么穿什么大到婚姻,无一例外,我想最好的不是干涉,可以建议,并最后无论什么结果都能敞开胸怀,告诉子女这里永远都是你温暖的家,父母永远都是你的后盾,大胆前行吧。
杨绛父母和孩子边界清晰,只有不求回报真正爱孩子的父母才会如此放手和成全。让孩子在爱的包围下成长,有爱人的能力有被爱的能力,更好的去选择自己的爱。
杨绛送走了女儿,送走了钱钟书,超豁达心态活到105岁
文革期间给他们带来了很多苦难,他们女婿喊冤自杀了。对于那段历史大家百度都有,我不想重复,看着痛心。心中纵使有说不出的痛,一家人参透出波澜不惊的超脱,安之若素的携手走过那段黑暗岁月。
1994年,钱钟书老先生病倒,杨绛时刻守护着并说:钟书在哪哪里就是我的家,片刻不离,细心照料。熟料女儿却先一步离开,年仅60岁。临终杨绛握着女儿的手说:安心睡觉,我和爸爸都祝你睡好。
对于白发人送黑发人,几人可以承受,几人可以如此淡然,那句,安心睡觉,潸然泪下,阿瑗永远在心里从未离开。
女儿离开不久,钱老先生也离开,临终遗言:好好活!看到这三个字我又止不住,这里包含多少爱多少不舍。杨绛一直陪伴用家乡话和钱老先生说话,直到呼吸停止。额头轻轻一吻,道别!
两人携手风雨60年,无论遇到任何都没将他们分开,这一次则是阴阳两地。杨绛先生完成丈夫的遗愿:好好活!
深居简出,创作了《我们仨》,她说,我们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有它们的地方才是家。她从不说伤心,面对着空荡荡只有一人的家又是怎样强大乐观豁达的心理支撑着老先生继续创作。
她翻译的《唐吉坷德》被誉为最好的版本,钱钟书一直杨绛忠实粉丝,认为夫人的散文好于自己,好的夫妻关系大概就是相互欣赏吧。
杨绛先生就这样行走于人间,一路温暖,一路微笑,一路获取感动。在生命的坎坷和摇曳中,在浮华的岁月和寂静的流年里,始终保持着应有的沉静和稳妥。
• end •
我们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最美妙的却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我们也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注:图片源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