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昨天那个农村养老故事。弟兄六人,只有打光棍的老六照顾卧床不起的老娘,其他兄弟难得上门看看。
老家人有次村里遇到这家老三,由于属于远一些近门,以前曾经给过些帮助,就劝告说,“没事别在大街上游荡,多去看看老娘也好哈”。
这样的话语显然带有指责意味,具有道德高度,听者不舒服,对方很生气,直接不搭理人了,以后遇到或者躲得远远的,或者靠近前也不说话。
老人作为故事讲给小辈们听,孩子听了劝告说,“以后别再说这样的话,讨人嫌”,还有就是“说了人家也不听啊,说了白说不如不说”。
过去能够给人提供帮忙,对方不爱听也得装作听,“好好好”“是是是”答应着,这是一个情景。
现在,年纪都大了,没有啥用处了,情形已经变化了,还要像过去那样“高高在上”,指点别人,自然是自讨无趣。
这就是《道德经》说的“道法自然”第一层含义,要适应变化。
人是奇怪的心理动物,对于物理世界变化,如天气变化容易适应,但是对于心理世界变化,总是慢好多拍,难以适应,表现为一旦高高在上就下不来。
接得住,下得来,是个功夫。
其实,老子给出了一个万全之策,那就是始终保持“上善若水”,“以柔克刚”,能上能下,自然可以适应变化。
“道法自然”第二层含义同样重要,那就是保持边界,“如其所是”。
上面情景非常常见,遇到自认为关系比较近的人,看到或听到人家言行,“觉得”不合适,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忠告”一番,结果搞得灰头灰脸。
这就是没有保持边界,缺少如其所是的本领,根本上还是觉得自己“有能力”,“高人一等”,“以自我为中心”。
也许我们会忍不住说,“明明”别人做的不对,“不由得”不说啊,这真是个难题!尤其对于关系亲近的人,容易跨越边界,指手画脚,当别人人生导师。
我喜欢举的例子,假如去做公交车,来了一辆公交,司机看到我们在等车,不管我们要去哪里,生拉硬拽非让我们去坐车,这个好心有好报吗?
我们做的必须是别人需要的,否则不如不做。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学习自然变化规律,就是适应变化,保持示弱,就是如其所是,保持边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