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过年串门,是孩子们一年的幸事。
初一跟着大人们围着村里转。早早地,父母便催促起床,说了初一早起的好处若干,说了要给爷爷奶奶磕头拜年,说了要去村里的长辈家里等等。一改往日的训斥,和风细雨。孩子们也在这天乖了许多。把昨天大年三十都不舍得的衣服穿在身上,意为除旧迎新,开始新的一年。先去给爷爷奶奶拜年,一边磕头小脑袋一边琢磨爷爷奶奶的压岁钱是不是能多点。家境好的说不定能得到大爷叔叔们的红包一点。自己家里的规定动作紧凑的完成之后,就开始向村里的长辈转移。不出五服(就是和家里关系比较近的)要实实在在地磕头拜年。稍微远些或者辈分不是很高的,老远就喊一声,在一边谦让一边虚让中完成拜年仪式。孩子们盯着的自然是每家的糖果、花生、瓜子等,在不要不要中口袋满满,不停地比较谁家的东西好吃谁家的条件改善。
这一天,没有了赚钱的忙碌,入耳的全是过年的吉祥话。过了十五才算过年。过年串门,一般是在大年十五结束。当然亲戚多的和不太忙的,时间会更长。
大年初二开始,就要开始出远门了。没有汽车,甚至连自行车也是奢侈,基本是结伴步行。当然,那时候的亲戚的半径也小,不出三五公里,有的甚至是本村。大年初二的规定动作是走姥姥家,大都是父母带着孩子们一起。还要顺便看看老舅。馒头、炸的菜和饼干是最常备的礼品。那时候都穷,每走一家亲戚,大都留下一点点东西。孩子们不谙此理,把礼物倒下就往家跑,亲戚又跟着送了回来。因为都知道,这些东西,是正月的全部探望家当。每次走亲戚串门,父母都再三嘱咐,桌上的什么东西可以吃什么不可以吃。因为有的吃的要道具般摆到正月十五之后。也就有了房间大梁上悬着的食物,每次都来回吊起和放下,就怕孩子们的偷吃和馋嘴的猫狗。
大年初三,是新女婿上门的日子。新女婿骑着借来的自行车,自行车后座上绑着满满的“山珍海味”。一般这时候的村口都会上演一场共赏大戏。那时候的过年气温都在零下十度之下,好事者就把水泼到必经的村口,周围聚集了一层一层的观众。新女婿本来就情绪紧张,人一多路一滑,自然是车倒食物遍地。也给平淡的生活添加了一些佐料。


斗转星移。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变吃不饱为挑着吃。串门变成微信和短信,饭店吃饭的多了,家里交流的少了……一般初六伊始,就忙碌新的一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