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我儿子读高三了,前几天在晚自习课上玩手机,被班主任发现给临时没收了。班主任拍图告诉我的时候,我发现他最初上交的是同学的手机,后来,班主任强制要求他上交了自己的手机。关于学校规定,用儿子的话说,“只要不犯大错,犯点小错不在乎”。我现在很担心他的心灵成长,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珠海市帮达心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心理专家曹泽能:这位家长,你儿子的问题,其实是对规则的理解与执行。先看看对“规则”的理解。
规则是保障事物正常运行的法则,不管你是否愿意与接受,事物的规则早已形成。你能做的就是,要么乖乖接受规则,在规则的大海里畅游,如遵纪守法做“良民”;要么你特别牛,成为新生力量,推翻前人旧规则,制定新规则。
如果你既不能接受规则,又不能改变规则,只是破坏规则,那么,轻者会被社会边缘化,重者会成为警察或心理医生的“客户”。
规则的概念,包括规范、法则、行为模式,通常是为了保证大多数人的利益所制定,譬如学校禁带智能手机,是为了保证大家的学习秩序。规则有四种形式:
一是“明规则”,明明白白明文规定,大到国家法律,中到行业操守,小到单位制度,比如班主任临时没收手机,就是在执行学校规则。
二是“潜规则”,虽无白纸黑字上墙板书,但大家约定成俗,广泛认同,比如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三是“元规则”,类似丛林法则,由“拳头”决定规则的规则。
四是“自规则”,遵从自己的内心,按照本人意愿行事。
正常情况下,只要清楚规则内容,认真遵守就可以平安无事。但你儿子的情况,一是可能“知错犯错”,这是堕落的节奏;二是可能“对错误理解模糊”,这就有理由担心他再次破坏规则。这两点,都涉及到规则意识。
再来说说规则意识。所谓规则意识,是指当事人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思维自动化程序”,比如“违法犯罪的事不干”“团结友善的事多干”等等。
规则意识分三个层次:
第一,理顺并掌握了各方面规则的知识与逻辑,对明规则、潜规则、元规则、自规则做到“心中有剑手上无剑”,信手拈来应用自如。
第二,有外在遵守规则的愿望与习惯,打个比方,倘若司机都遵守交通规则,严格执行“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那么会少了很多交通事故。
第三,把遵守规则发展成内在需要,当外在规则转化为人的内在素质后,你的举手投足之间就会流露出“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位家长,像你的儿子,如果习惯把“自规则”凌驾于“大规则”之上,如果不认同“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都是规则意识薄弱的表现。
因此,我的建议是:
一方面,作为家长,你本人要多多学习、理解人生中的各式各样的“游戏规则”,然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行总结,再心平气和多次为他补上遵守规则的课。切不可灌输片面、非理性、三观不正的游戏规则,切不可没有耐心草草了事。如果家长的条件有限,可以请孩子认可的、充满正能量的长辈代为“补课”。
另一方面,与儿子沟通破坏规则的危害,并需要承担的责任与风险。要让孩子领悟到人先有大格局,后有大成就;破坏规则,其实就是破坏生态环境,到头来自己也会遭受恶果;遵守规则,其实就是一种自我保护策略;如果真的破坏了规则,也需要有男人大丈夫气概,敢作敢当接受处分,而不是偷奸耍滑、推卸责任。
最后,分析他玩手机的原因,是否为学习压力太大?如果是,偶尔放松一下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要过多责备他,也可以推荐放松的方式,如与他一起打球、看电影、健身等。又或者是迷恋手机游戏上瘾?如果这样,就强调他的高三学生身份,讨论现在玩手机得不偿失的“成本核算”。如果还不行,那就需要寻求专业帮助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