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开始写之前,距离产生写的想法,己有四到五年了。
我永远都记得,读初中时我心血来潮写了一篇散文,洋洋洒洒写了几页。我很激动也很得意,拿给弟弟和爸爸看,他们看完都说了同样一句话,这写的什么东西,看不懂。
我由兴奋转为尴尬,什么都没说就将本子拿回来了,后来觉得很羞愧,就再也没有想写过了。
再一次,是在十年前当时很想提升自己,找了一个很厉害的老师学习。期间写了一些读后感之类的。老师夸奖我写得不错并且速度很快,她有鼓励我继续写下去。
只是初中所受打击太大,以至于听到老师这样说,我觉得这是安慰我的吧!
在四、五年前,忽然很有写的欲望,写了一些,始终觉得不满意没有深度,当时很急于求成,写了一段时间后,便放弃了。
今年重拾写的想法,心态改变了很多,然后也做了大量功课,忽然就明白,写作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掌握技巧和方法就可以,还是要大量地写,每天坚持的写,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就会提高。
这就是题目所说的,写作只有一个捷径,写!没有别的方法。
写作就像人生里的经历,没有经历构不成人生,不去写的话就不会拥有你的作品。
刚开始会觉得艰难,脑袋里空空如也,一个字也写不出来,逼着自己写,必须往下写。
先不求质量,等能写再往上加要求,比如文章要有内容。
我刚开始每天写3000字要花大半天,但每天坚持写,一段时间后,半天时间也能写近约一万字。信心增强不小。
持续地输出,也要持续地输入。
看名著,阅读好的作品,可以培养自己的文学趣味。尤其是刚开始步入写作,更要阅读好的作品。
从经典名著中去柜模仿学习。怎样细致描述。
最好的阅读是怀着清零的状态去读,没有偏见和喜好,这样你阅读的范围会很广。如果以先入为主的方式挑拣着读,会让你变得狭窄。
过份考虑技巧,你就会写不出来。
小说的本质就是讲故事,谁的故事更有力量更能打动人,就是好的。
莫言说写《活着》,写法和以前的都不同,这是口语化的小说,以前写总带着某种意像、诗意的叙述,透过叙述去看,叙述者成了全知全能的人。
到《活着》用什么方法都不对,书中老人不在我笔下,来到我面前也不清晰。有天早上我起来,用了另一个叙述方法,用第一人称一下就写了几千字,感觉找到了。
福贵把儿子的尸体埋在树下时,天己蒙蒙亮。他瞒着妻子埋完儿子。他从地上站起来,看见那条小路,儿子每天走这条小路去上学。他在月光下的心情必须要写,否则下面就无从下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