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与父亲视频聊天,说到想回老家翻修房子,说到兄弟姐妹亲戚之间,互相促进、来往、关心、支持、亲近、有感情有温暖,不愿意人们之间是那种冷漠的状态,
这又是一个日常生活常态生活中的能力问题。
介入一个事情,从降低消耗的角度讲需要很快看透本质,通透,会有哪些要点,知道如何去进行了解…
例如,涉及哪些利益关系?
涉及怎样的价值…
资金投入、设计、施工、时间…
能做到什么程度?
尽量避免只是停留在愿望上和抱怨上
留意自己的思路,到了什么程度了?
这很重要
尽量避免只是看事,却看不见人。自己在那儿憋屈,自己在那儿生气,无奈纠缠纠结
“对方年轻的时候,有需要的时候,我帮了他不少”
现在你需要他提供支持,那你就设法建立沟通,看看他在这件事情上的具体想法,看他能做到的是什么?他肯不肯做?以及如何做,做一个切实的沟通
不是一味的在那等着别人自觉,别人高高兴兴的积极主动的跟自己想的一样,
一味的“应该如何如何…”
在那儿生气失望,而是在充分沟通交流的基础上做一个判断,做出一个决定,下一个决心,这个事情看清楚了,搞确切了,他就是这个想法,他能办到什么程度,然后该怎么办怎么办…
往往事情的决定权在自己手上,只是自己是不是能够抓得住?
在事情中,将那些不确定,不利索,心中闹腾的部分搞确切了,就成长了,有力量了
不逃避,不推诿
说起来简单,真正做起来往往是被迫的,非常不容易
因为时间精力用在好玩儿的有趣的内容上这种定势太难抗拒了
走出自己的能力局限这是一个很难做到的理想
任你如何的要强、上进、迫切希望得到指点任你是何等的信任对方
但是当被打断问到“为什么…”
你只是紧张,不自在
其他什么也记不得了,事情就这样烟消云散了
会者不难,难者不会,在明白之前,领悟之前,当事人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弄明白的是什么?
在意见能力上,很难挣脱羁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