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记:
一定有这样的时候,别人说的话你听不懂,你说的话,别人不赞同,你的话语还没说出口,意思还没有完整,你就失去了表达的欲望,于是沉默。有些话和心意,只适合呆在心里,不适合别人知道。一旦说出来,见了光,性质就变了,其实不是你的心意变了,是话语从你脑子里生出来,放在心里一段时间,在感觉对的时刻说出来,但结果还是发生了化学变化——接收的人用另外的脑子去加工,另外的心思去理解,那话语就好像多生出了意思,长了翅膀,飞出去了,你连收都收不回来。或者是,本来你想让自己长翅膀的想法飞出去,结果一说出来,就被对方添油加醋,改头换面,折了翼,拧了头,飞不出去了。
这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障碍。人存活在社会上,避免不了要交流,所以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沟通交流的多,自然遇到的曲折和误会也不少。成长环境,生活背景不同,个人知识构成,价值观念不同,想法也不同。且人要活在这个社会,并不能逃避这种情况,只能尽量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合拍是太不容易的一件事。即使不合拍,人也不能躲避而完全孤立的存在,有时候需要让出一部分真实的自己,去融入社会。这是人的社会属性,每个人都不可能成为一座孤岛。
这个时候的自己,是社会性的“自己”。应该舍得那一部分“珍贵”,豁出去的心态,淡然处事,泰然自若,不害怕受伤,要勇敢的面对社会人事的复杂多变,也能懂得保护自己,给自己留有退路。即使受伤了,也要能即时的疗愈自己,知道世道规则,避免再次受伤,不能因为外界的复杂而蜷缩在自己的世界里。如果有可能,尽量经营好这层社会性的关系,这是生存之道。这部分的“自己”任重道远,替自己和家人开疆拓土,为了某一天做回真实的自己而努力着。
人的第二个自己,是面对亲密关系时的“自己”。会寻找契合的灵魂,会寻觅懂得这个“自己”的人。会是伴侣,是知己,是闺蜜,是灵魂友人。双方有深度的交流,有认真的倾听,有合宜的理解,有对等的渗透,也有合适的反对,这是比较契合的交流方式。这部分的“自己”是真实的,是自由的,不用伪装,不用防备,是真性情的自己,对方知道你的优缺点,你能放心的袒露自己的心声,交流也会是舒适治愈的。遇到这样的对方,来之不易,应当珍惜。即使一个人弱点重重,也有获得认可和欣赏的需求,这是人性里最深刻的本能之一。当这部分的“自己”获得满足的时候,内心充满自信和力量,就有多余的能量去支持、鼓励和修复社会性的那个“自己”,向内心真正的自我靠近。
最后是那个面对自己的“自己”。这是属于自己的珍贵部分,是人最后的保留地。这是能做回真实自我最后的基地,不为他人,不为外界而轻易改变,是人可以称之为“我”的最后的独特,区别于他人,也是最难保持的。要保护这份独特,不要丧失了他。学会与这个“自己”交流,相处,让自己拥有独处的能力,倾听来自自己的声音,照看好这个“自己”。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真实的自己是谁。做自己很难,首先是要发现自己,然后慢慢靠近他。
可惜,很多人,为了诸多社会的利益,诱惑,权势,地位,名望,虚荣,在面对眼花缭乱的社会的时候,迷失了,把自己搞丢了,甚至把自己都毁了。如果这部分“自己”没有得到呵护和滋养,容易失去人的定力,患得患失,没有思想,没有灵魂,没有感知力,是可怜的,也是可怕的。它可能游走在任意边界,为了某种目的而轻易的改变了。
三个部分的“自己”都存在于一具肉体里,相互滋长,相互影响,构筑了一个灵魂完整的人。任何一部分缺失,都会让灵魂孤独,有所不适,产生追逐。三个“自己”都无法取其中一种状态而长期独立的生存,不能一直带着面具在社会拼搏而没有亲密感情,也不能长期依赖亲密的感情而失去自己的独特性,更不能强调一直独来独往只做最真实的自己而不融入社会。三种状态时刻切换,捉摸不定,有时无法理解,所以人性是复杂多变的;但又因其独特性而具有恒久的稳定性,那就是一个人的性格了。
人性如此独立又如此依赖,如此强大又如此脆弱,如此深情又如此冷漠,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如此奔波劳累,孜孜不倦,也许就是在追求三个部分的自我完整和满足吧。人一辈子,不是在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就是在寻找自己, 而要做真实自己更不容易,有许多人甚至一生都没有机会做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