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宝一天天地长大,月初刚满2周岁。调皮捣乱的特性愈发的明显,有时显得顽烈和倔强。比起姐姐那时候,还是要难带一些的。
我作为二胎妈妈,比之前多了一份成熟和稳重;同时,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也更加重视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尽管二宝调皮,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我依然能积极微笑地面对他的每一天,给予相对科学正确的教养,做到适当地热关注和冷处理,保持内心的平和。
说起姐姐那时候,我回想起曾经有一段时光,家里出现过“三牛鼎立”的状态。为何我会这样形容呢?下面我们细细讲来。
孩子的爷爷属牛,孩子的大姑属牛,我身为孩子的妈妈,也属牛。这原本再正常不过,没什么可多谈论的,可恰巧是这三人虽然都明事理,却不同程度地都带有一点“牛”脾气,倔起来时一个比一个“牛”。这也就算了,更凑巧的是,那有一年的春季,三“牛”同时处在一个屋檐下较长一段时日。于是,似乎就存在着“触角”的潜在危险了。
爷爷性格顽固,头脑简单,有一副热心肠爱管闲事,却容易好心办坏事。作为木工出身的他,也算个手艺人,秉承着勤劳朴实的美德和相当传统的思想观念,还有时会有些倚老卖老。之前一直外出做做工,也能自给自足。后面随着孙女的出生,因奶奶已逝,家里缺少助力,自己年龄又日渐增长,手艺能力的退化、过时和半淘汰化,慢慢就不出去做工,过点老年生活,顺便有时帮忙照看一下孙女。
大姑姐性格强势,虽文化程度低,却是料理家务、处理家里一切琐事和全部后勤工作的一把好手,也算是她那个圈子里的能人。她思维极其缜密,有很强的责任心和掌控欲,也很传统和善良,有“长姐如母”的风范。
婆婆的不在,使大姑姐本能地更留心用心,尽自己有限的能力给予娘家更多的关切,出钱出力的差事从不推让。那一年她儿子复读高三,学校离我家近,她母子两就住在咱家,她在这边一方面陪读照料自己的儿子,一方面顺便帮娘家打理家事料理后勤,同老父亲一起帮忙照顾我们的孩子。那年我跟孩子爸爸南下工作了,孩子放在老家,就托给姑姑照看一下。
再说我自己吧!我性格上是柔中带刚,有一点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情怀,但不存在严重的倾向。该有的人间烟火,我都是欣然接受并乐于执行的。我从小酷爱文学,对才华有不可抗拒的吸引,注重内在的修养和谈吐的优雅不凡。当时爱人吸引我的地方也无非就是看到他内在的才气和思想境界的高度。结婚后才知他的“才”和“财”是完全失衡、不对等的!哈哈,虽然有调侃之意,无形中也表达了摒弃陈旧传统观念的我更在意平等关系下独立自我的发展。
第二年春季是外甥复读高三的第二学期,大姑姐继续在这边陪读。我那时也为了多陪伴一下我们的孩子,春节过后我有意在老家考驾照,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所以跟他们在老家一起待了那段时光。
那是一段灰色的时光,也是一段温馨的时光;是一种情与理的较量,也是一份情与理的融合。
说它“灰色”,是因为一时之间,家里似乎多了一个女主人,大姑是嫁出去的女儿,现在在娘家主持大局,家里的一切后勤事务,买菜烧饭等全她包了,有点“能者多劳”的感受。我作为这个家里实际的女主人反而显得消遥自在,每天只去练几个小时车,其它时间光陪女儿玩,她也许有些不平。加上我那时也会有自己的小任性,没当作是她有多大的功劳,想着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依靠,我们咬咬牙也会把女儿带在身边的,不至于放孩子在老家留守。所以言语和行为上都没怎么过多表达感激之情,她可能也会有些不满的成份。
俗话说“拿人手软,吃人嘴软”,我那段时间天天吃着她做的饭,有些什么建设性意见似乎也不好说,包括想约一些小姐妹来家玩都觉得不像自己当家作主时那么随意,有时都尽量地避免,我的整个状态不是特别舒展的。没有大吵过,小摩擦还是有的,毕竟个人生活习惯不同,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也有差异。
我在家时,孩子基本时刻都是跟我一起的,爷爷这时段变得无所事事,本身性格有时也喜欢瞎折腾、乱捣鼓,做出来的事都不是应人所需的,有时有点横生事端的感觉。
大姑姐一向跟这个老父亲的情感就不深,也不太看得惯他的这些多事行为,时常会跟我吐槽或直接当面就斥责她爹,我有时中立,有时附和一下她以示安慰。
孩子爷爷有时也会找我说这个大女儿太强势,对他不尊敬不孝敬等,我依然保持同等态度,不作太多交涉,两不得罪的立场。那时偶尔也会想到,我不在家时,他俩可能也会背地里说我的不好吧!他们毕竟是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的父女。家里的后勤事务不是我亲力亲为的时候,我跟这爷爷之间倒是没有啥矛盾冲突的,谁也犯不着谁。
在那前一年,因工作外出,把女儿放在老家这里,比较长一段时日的两地分隔,我对女儿万般的想念,以致那段相随相伴的时间显得倍加珍惜珍贵,除了必要的事情处理,几乎都是最大限度地跟女儿待在一起,女儿也是显得极大的开心和满足,所以那段时间也是一段非常温馨的时光。
好在家里每个人都是明智豁达的,虽然相互之间会有一些小意见、小摩擦,但大家生气都是来得快也去得快,不会太往心里去。那段时间,家里虽呈现的是一个“三牛鼎立”的局面,但也保持了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场面。回想起来,似乎正是一种情与理的较量,也是一份情与理的融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