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青铜博物馆正在举办“苍穹之下——鄂尔多斯青铜文化展”,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与中原青铜器大异其趣,自成一派,今就展览所见做一些总结。
一、什么是鄂尔多斯式青铜器?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是我国北方游牧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时间范围从商代到西汉,分布区域随历史时代伸缩,主要以内蒙古鄂尔多斯为中心,分布于长城沿线。分布范围最大时曾东到沿海之滨,北到外贝加尔,西到新疆的巴里坤草原,南到中原腹地。
商代晚期山西吕梁山出土的许多青铜器,属于鄂尔多斯式青铜器。
这类青铜器起源于鄂尔多斯市附近的朱开沟文化。从商代到西汉,鄂尔多斯地区都有出土,能够排出一个完整的发展序列,而其他地区都有阶段性的空缺,所以称为“鄂尔多斯式青铜器”。
也有学者称为“北方系青铜器”或“中国北方青铜器”,但在北方也有其他青铜文化存在,失之笼统。
二、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特点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基本上是实用器,可分为兵器、工具、装饰品和生活用具及车马器四大类。
器物主要是短剑、铜刀、鹤嘴斧、棍棒头、各类饰牌、饰件、扣饰、车马器等。
以大量动物纹饰装饰器物最具特征。
有别于庄严肃穆、象征礼制的中原青铜器,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是纯朴豪放、生机盎然的北方草原风格。
以下就自己感兴趣的几件器物做一记录。
三、鸣镝[dí]
鸣镝[dí],又名响箭,是射出后能发出声响的箭。这是一种很特别的武器,比一般的箭矢[shǐ]多一个发声装置,主要为北方游牧民族使用。
《说文解字》中说:“镝[dí],矢[shǐ]锋也。”
关于鸣镝最早的记录见于《史记∙匈奴列传》,讲了一个“鸣镝[dí]弑[shì]父”的故事。
秦汉之际,匈奴头曼单于[chán yú]的太子,名叫冒顿[mò dú]。后来头曼单于和宠爱的阏氏[yān zhī](匈奴王的妻子)生了个小儿子,就想废掉冒顿,于是安排他到大月氏[dà yuè zhī](草原上的另一支游牧部族,被匈奴击败西迁)当人质,然后又攻打大月氏,大月氏想杀掉冒顿[mò dú],冒顿武艺高强,盗了匹好马,万里迢迢、单枪匹马地逃回了匈奴。
头曼单于觉得儿子冒顿[mò dú]这是壮举,就让他统领一万骑兵。冒顿心中怀恨,造了鸣镝,用来训练指挥部众,他下命令说:“鸣镝所射的,都必须射箭,不射的人斩首。”打猎的时候,他用鸣镝射鸟兽,部属中不射的人立刻斩首。过了一段,冒顿用鸣镝射自己的好马,随从中有的人不敢射,冒顿立刻把不敢射的人杀了,又过了一段,冒顿用鸣镝射自己的爱妻,左右的人很惶恐,有不敢射的,冒顿又杀,再后来,冒顿打猎时用鸣镝射单于的马,随从全都射击,于是冒顿知道部众已经训练好,可以动手了。
在跟随头曼单于打猎的时候,冒顿用鸣镝射头曼,他的部属就一起射杀了单于,然后他把后妈、弟弟以及不听话的大臣都杀掉,自立为单于。
冒顿[mò dú]单于心狠手辣,勇猛过人,又有谋略,是匈奴的一代雄主,公元前200年,西汉初立,他入侵中原,在山西大同附近打了场“白登之围”,险点把刘邦灭了,几乎改变了中国历史。
在考古发现中,40多座墓葬出土了约200枚左右的鸣镝,基本是从游牧民族的墓葬出土的,时间最早到春秋时期,晚到明清,广泛分布于北方。使用人群正是草原上此起彼伏的游牧民族,以辽代契丹族墓葬出土最多。
出土的鸣镝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分体式,由完整的镞[zú]部和可以发音的哨构成,杀伤力尚可。镞部为铁制或铜制,哨主要是骨质,也有木制。
另一类是一体式,发现较少,镞和哨部是一体的,均为骨制,杀伤力小。
这次展出了鄂尔多斯博物馆保存的两件鸣镝,并不是出土品,这种青铜制的一体式鸣镝,目前在考古中还没有发现过相似的,能否发声?尚不可知,作为鸣镝是存疑的,应当通过科学实验确定其功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