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为《万里无云》(书云著)的十分粗浅的读后感
“可我们幸福吗?我并不觉得。我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我知道什么使我感到快乐——赛车/名牌服装/到国外度假等。可你知道这种快乐并不持久。我们什么时候满足过?什么时候是个够?我们像上了发条的机器停不下来。幸福到底是什么?这就是我的困惑。佛陀曾经身居王宫,他父亲是一国之主,为他提供了所有的奢华,但他放弃了这一切,最终在菩提树下找到了自己追求的东西。
“无知是我们痛苦的根源。佛教里的无知不是说我们没有知识,而是说我们不了解事物的真相。比如说,我们都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我们都以自我为中心,于是就郁闷/生气/愤怒/仇恨,甚至会誓死捍卫我认为属于自己的利益。我们一辈子就是这样患得患失,没有的,我们想得到;得到的,我们怕失去;失去了,我们痛苦不已。可是‘我’到底是什么?真的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吗?昨天奉为真理的,今天就可能被认为是谬论;今天认为是朋友的,明天也许会当作仇人,现在喜欢的,没多久就厌弃了。可是我们却执着于这个‘我’。”
这本书,本质上说,是一篇游记,几乎那些好的游记,都有朝圣类的触心感。这篇也不例外,但是她不是朝着西藏,也不是朝着冈仁波齐而去,而是朝着一个人,一个伟人,你简直不能想象他竟然如此伟大。
唐三藏,脱去神话的外衣吧,还原他的真貌和真名:玄奘。
我说,伟人也是有高低之分的呢,不信你看。
“这就是玄奘了不起的地方,”加莉娜告诉我,“一千三百多年前他来到这里,并写下了他的见闻。知道今天,他的记录依然准确无误,生态学家沿用他的记录,从中看出伊塞克湖是如何变化的。马可波罗发现一种羊就将其命名为‘马可波罗羊’,博泽维尔斯基也一自己的名字命名了一种野马,可是玄奘留给了我们宝贵的知识。”
这本写下了见闻的书叫《大唐西域记》,是一本地理史籍,玄奘忠实地记录了自己取西经的见闻,包括地形地貌,人文习俗等,简直是考古界的福音,有很多佛教遗址,都是根据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的记载顺藤摸瓜找到的。
“贫僧从东土大唐而来,要去往西天取经。”
《西游记》里如果有哪句话描写得和历史上的玄奘一致的话,估计就只有这句了吧。
627年,玄奘趁乱从大唐出发,向印度(印度这名字还是玄奘起的)求经,这一走就是29年,在那个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年代,我的朋友,这是何等艰辛,中途还可能遇到麻匪!
《万里无云》是一个中国女人跟随玄奘的足迹写下的游记,游记本身不是很有意思,不过信息量很大,地理渣看的有点吃力。 看完除了想把玄奘奉为偶像以外,感觉心胸都广阔了不少,尤其是看待文革对中国的破坏上。 这条1300年前玄奘走过的路,今天有个女人也走了一次,沿途却再也看不见当年的风采,那些辉煌的地方或变成“遗址”或隐没于黄沙之下。
听说当年的大雁塔,玄奘在时,香火不断,比皇宫还辉煌,可是现在却摆满了旅游商品。一个文革时不得不还俗的和尚可以说是目击了这座玄奘设计的塔的兴衰。可是他很释怀,他说:没什么是永恒的。
我突然也很释怀,明白所有东西都不是无坚不摧的。
我们人类,只不过是在玩泥沙而已,我们耗费心力建过一座又一座精美的沙子城堡,可是因为它的不是沙子的自然状态,即使没有遭到熊孩子的无知之手,也迟早会回到自然上去。
城堡最后还是会变成沙子的。
任何人造的东西,只要不符合自然之道,就要花费外力去维护它。越不顺应自然,越需要花费更大的力与维系。 所以一个东西如果要存在得长长久久,比如一个沙之城堡,怎么才会保存得长长久久呢? 在缺水的沙漠肯定帅不过三秒,在海滩上比较好吧,但也不能在被海水冲到的地方。最好哪个地方最适宜保存城堡就在那里建。而且人力是不能忽视的,越是人造的不动的精美的东西,越需要人们悉心照看。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的。
不悉心照顾就无法维持那份不自然,那些长长久久的关系,全部需要力的支持。幸好有些力来自自然,比如人们衷心发出的喜爱,比如梦想家的创造之力,这算不算是借了自然之力呢。
借了自然之力当然会事半功倍了,就像刚好呆在了一个“自然就能保存”的好地方呢。 这么看的话,那些用爱建立关系的人全是鬼精鬼精的呢,爱真是个保存关系的好地方呢。
再分享一个佛陀的故事,因为玄奘很喜欢佛陀,不过婆罗门并不喜欢。
佛陀:谨遵我的教诲,但不必遵循我本人。(吃惊,仿佛看见了团长的话的出处:我的命令是最优先的,但我的性命不是。好像克氏也说过类似的,什么听我的教诲,但不会把我当成偶像。)
佛陀是印度人,但佛像却是希腊人。真相说出来会气死你们这帮手工课不及格的印度小家伙。
事情大约是这样的,当年亚历山大大帝横扫欧洲,0败绩所向披靡,就在要完全打开印度大门的时候,将士们突然患了思乡病,个个都想回家,亚历山大拗不过他们,就留了一部分人在印度看着已经占领的土地,决定回家看看,谁料走到巴比伦就被人毒死了。 那批留在印度的希腊人也很信佛,有天技痒就想雕佛像——
“弥烂陀国王的后代也想拥有自己的佛像,他们所创造出来的佛像,多少带有他们心中希腊神话中的诸神的痕迹。他们给佛陀穿上罗马袍和雅典鞋;他们还遵循古希腊-罗马的传统,给佛陀一头卷发,而不像僧人那样被剃成光头。不过,他们没有忘记佛陀曾是一位印度王子,因为给他雕了双不折不扣的杏仁眼和修剪得很仔细的上须。佛陀耳垂很长,是由于印度王子总是佩戴贵重的珠宝耳饰。毫无疑问,健陀罗风格的佛像,虽然是一个印度王子,他看起来却很想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
好了,我终于明白为何西游记的如来佛有一头法官式卷毛了。
婆罗门不喜欢佛陀,因为他提倡众生平等,因陀罗喜欢佛陀,因为他提倡众生平等。
(不写了不写了,我真的很忙!咦?这不是小王子里面哪个大人的口头禅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