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墨海语文 语花读书
《科学革命的结构》书评

《科学革命的结构》书评

作者: 失落的艺术 | 来源:发表于2024-12-08 23:22 被阅读0次

一、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美国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于1962年完成的一部划时代的著作,被誉为20世纪最著名的五本书之一。作者大致将这本书划分为常规科学(旧范式),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范式这有着五个阶段一次循环的科学革命的结构来展开论述的。

在常规科学阶段,即旧范式的科学生活中,科学研究重要的是根据已有的范式进行解谜题的科研活动,这些活动是高度确定的。

这一阶段并不旨在发现新的现象,事实上,未被纳入框架的那些现象尝尝根本不会被注意到。当然,科学家并不旨在发明新的理论,也往往难以容忍别人发明的新理论。相反,常规科学旨在阐述范式所提供的那些现象和理论。通常在以下三类事情中进行研究,首先是范式已表明特别能揭示事情本质的那类事实,例如物理上光的波长和光谱的强度,其次是通过技巧努力证明事实与这个范式相适应的符合性,例如发明精密仪器来证明牛顿第二定律。第三是一种事实收集的活动,例如确定物理常数的实验,包括想个单位距离的两个单位质量之间的力、天文单位、阿伏伽德罗常数、焦耳系数、电荷等等。

在反常阶段,即在常规的科学解谜题阶段,因为出现了一些反常的情况,导致该范式不能很好的进行解释,当然,如果反常现象比较少,科学家可能会忽略这些事实,也可能会调整自己的理论。但是当目前的科学范式面临的反常越来越多时,则可能产生危机。

在危机阶段,即在科研中遇到了大量的新事物,而现有的范式理论与这些新事物不符,这导致了很多科学家不得不提出一种或多种新的观念和猜想进行解释。该阶段会往往会产生各种新思想,新理论。

危机涉及一段反常研究而非常规研究的时期,在此期间,“相互竞争的阐述迅速增加,愿意尝试任何东西,明确表达不满,求助于哲学,就基础进行争论”。从这种纷乱中产生了新思想、新方法乃至新理论。

在革命阶段,互不相容的共同体在相互竞争的猜想假说之间做出选择,就像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那样的自然演化,往往有一个猜想理论会因为各种原因胜出,这种原因并不是单纯在逻辑上或在实验上的,而更多是在个人层面上或在主观层次上的因素。

在新范式阶段,猜想变成新的理论范式,此时,科学家也就换了一种或多种新的思维方式来重新看待这个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活在了不同的世界中。谨慎的说,发生改变的是人的世界观,世界本身并没有变。

二、我的感触

1. 开始的动机

既然这些关于仪器的信念经常会引起误导,我们是否应该得出结论说,科学应当放弃标准检验和标准仪器呢?不行的,那会导致一种难以设想的研究方法。范式程序和应用,就像范式定律和理论一样,都是科学所需要的,而且有同样的作用。在任何时候,它们都不可避免会限制科学研究所涉及的现象领域。

这个信念就是一个粗糙的开始,如果没有这个开始,任何事情都将无从着手。看来科研也是这样,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开始的力,这个力就是动机,这个动机是什么呢?大概是形而上学的,它说不清,道不明。

2. 累积性的科学观真的是真理吗?

当然,科学(或其他某种事业,也许不那么有效)可能是以完全累积性的方式发展的。许多人相信科学就是这样发展的,大多数人似乎仍然认为,若不是常被人的标新立异和特立独行所扭曲,至少科学发展的理想方式应是累积性的。这种信念基于一些重要的理由。在第十章我们会发现,累积性科学观与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认识论密切相关,这种认识论认为,知识是心灵直接赋予原始感觉材料的一种结构。

3. 我们的感知系统和器官是有很强的塑造性的。

但我们真的需要把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的区别,或者拉瓦锡与普里斯特利的区别称为一种视觉转换吗?这些人在看同样类型的事物时,真的看到了不同的东西吗?我们真的可以正当地说,他们在不同的世界里从事研究吗?这些问题不能再拖延了,因为显然有另一种常见得多的方式来描述上述所有历史范例。许多读者肯定想说,随范式而改变的仅仅是科学家对观察的诠释,而观察本身则由环境和知觉器官的本质一劳永逸地固定下来。

人的知觉器官不是一劳永逸的,是和环境密切的结合在一起的。当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买二知觉器官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例如因斯布鲁克大学的西奥多·埃里斯曼教授设计的反转透镜的实验,大约10天后,他的助理科勒适应了这个跌倒的世界。

4. 从刺激到感觉通路

对于不熟悉云室和安培计的人而言,看到水滴或数字刻度上的指针是一种原始的知觉经验。因此,在得出关于电子或电流的结论之前,需要对这种经验进行思索、分析和诠释(或者外在权威的介人)。但对于了解这些仪器并且具有许多操作经验的人来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他对来自这些仪器的刺激的处理方式也会相应地有所不同。对于他在寒冬的下午呼吸的水汽,他的感觉也许与业外人士没有什么两样,但在观看云室时,他看到(这里是字面意义)的不是水滴,而是电子、α粒子等的轨迹。如果你愿意,这些轨迹就是被他诠释成相应粒子出现标志的标准,但他所循的路径要短于并且不同于把它诠释成水滴的人所循的路径。

现在请注意两个群体,其成员在受到同样的刺激时会有两种具有系统性差异的感觉,在某种意义上,他们的确生活在不同的世界。我们假定存在着刺激,以解释我们对世界的知觉,我们又假定刺激是不变的,以避免个人和社会的唯我论。对于这两个假定,我都毫无保留意见。但充满我们世界的首先不是刺激,而是我们的感觉对象,它们对于不同的个人或群体不必相同。当然,由于同属一个群体的个人享有共同的教育、语言、经验和文化,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假定他们的感觉是相同的。否则我们如何来解释他们交流的充分性以及对环境的反应在行为上的共同性呢?他们必定以几乎相同的方式来看待事物和处理刺激。但在群体开始分化和专业化的地方,我们找不到类似的证据来支持感觉的不变性。

刺激对每个人来说可能大致都相同,但是感觉的形成却依赖每个人的文化观念等等预设的范式,是这些具有意向性的认识方式塑性了看到的(知觉到的)东西。从这种角度看,他们是活在不同的世界中的人。

5. 每一个词语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印记,我把它们叫做特征

本书还分离出科学的其他特征,其中每一个特征并不必然为科学所独有,但合在一起便使科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

我们知道认识一个事物首先是需要找到这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不同的特征。当然这个特征可能是各个属性不同成分的组合,就像贝叶斯公式一样。例如人与大象都有四个肢体,头,眼睛等等,但大象的这些特征组合起来就和人类这些特征就很不相像。

6. 通过刻意练习,训练出一种本能,这种本能可以是性格结构、脾气秉性、谋生技能等等。

学科学的学生和科学史家都熟悉的一个现象提供了一条线索。学生们常常会说,他们已经精通并且完全理解了教科书的一章,但章末的一些习题解答起来仍感吃力。这些困难通常也能以同样的方式得到化解。有时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会发现一种方式,把他的问题看成就像一个已经遇到的问题。看到这种相似性,领会了两个或更多问题之间的类比之后,他就能把符号联系起来,并且用以前证明有效的方式使之与自然相联系。定律概要,比如f=ma,充当着一种工具,告诉学生应当寻找什么样的相似性,用什么样的格式塔去看这种情形。由此获得的把各种情形看成彼此相似(例如都是f=ma或其他符号概括的各种情形)的能力,我认为是学生做范例习题的主要收获,不论是用纸笔做的,还是在精心设计的实验室里做的。完成一定数量的这种练习(彼此之间可能差异很大)之后,他就能像其专家群体中的其他成员一样,用同样的格式塔去看他所面对的情形。对他来说,这已不再是他训练之初所遇到的那些情形。与此同时,他已经吸纳了一种历经考验并为群体所认可的观看方式。

这里我说的本能是自己的生活方式,是自我个性的一部分,更一般的说是一个家庭的价值观,一个民族的文化,当然也是一个学科之所以成为这个学科的范式。

这种范式是需要训练的,通过训练,我们熟悉了别人不熟悉的内容,通过训练我们对某个领域更加的敏锐,某个词汇更加的敏感。俗话说,手里有一把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一个交通警察、一个抢银行的强盗、一个看风景的行人,会在同一个街景中找出不同的组合,因为他们需要追求不同的意义。

他们都是有意识或无意识训练出的结果。处在什么样的环境就能塑造和训练出什么样的性格结构,脾气秉性、谋生技能等等。

因此,符号文本是接收者对符号组合进行“文本化”(textualization)的结果,而文本化是符号化的必要方式。文本自身的结构是否“完整”只有参照意义,文本的组合关系,是解释出来的。一个交通警察、一个抢银行的强盗、一个看风景的行人,会在同一个街景中找出不同的组合,因为他们需要追求不同的意义。本书上一节说到“片面化”,文本化就是片面化的结合。接收者不仅挑拣符号的各种可感知方面,而且挑拣感知的成分。一个足球运动员“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看到己方与对方各个队员的相互位置与运动速度,并且迅速判断这个“文本”的意义。体育界行话,称此人善于“读”比赛,此语很符合符号学。显然,一个后卫与一个前锋,必须对同一个局面读出很不同的“文本”。——《符号学原理与推演》

三、本书特色

逻辑清晰。

语言浅显易懂,作者举了大量的例子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四、我的看法

这本书在大约在2021年时看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本书时看到过,后来在学习科学哲学课程中老师也有介绍过这本书的相关内容,在《科学之死》这本书中作者更是大量引用原文,然后学习了现象学,符号学,了解了格式塔心理学慢慢对其中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最终,我想是时候读本书了。

刚开始认为这本书一定是深奥的,因为是哲学相关书籍,又以为这本书是晦涩难懂的,因为这本书写于20世纪,看完了才发现,作者写的真的很亚撒西好吗,循循善诱,解释的很清楚,再加上翻译者张卜天的功底,整体看下来都顺畅也很享受,真的一点不难懂,而且像是科普书类型的。它作为2024年阅读收尾的一本书真的很不错。

又看了导读部分,还真的是科普书啊。

相关文章

  • 科学革命的结构--库恩

    《科学革命的结构》“革命”传统科学观 摘要:本读书报告意在比较传统的科学观以及库恩在《结构》一书中表达的科学观存在...

  • 科学革命的结构

    这本书属于科学哲学范围,太哲学化了。看着费劲。把序,引言,后记看完就行了。中间的大部分内容概括起来就很像马原。

  • 科学革命的结构

    关于作者 托马斯·库恩,美国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1949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执教于加州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

  • 科学革命的结构笔记

    范式, 是一种类似共同信念一样的模式, 它的特征有:1. 空前的吸引一批坚定的拥护者, 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

  • 读书《科学革命的结构》

    《科学革命的结构》,作者托马斯库恩,这书改变了我一直以来潜意识中对科学的看法,科学的发展并非一种积累的过程,而是一...

  • 《科学革命的结构》——范式所领导的科学革命

    首先,先说一下什么是范式,一个成就或理论能够空前成就地吸引一批坚实的拥护者,同时,这个成就又足以无限制地为重新组成...

  • 范式、教育与创新 ——从库恩的《革命》谈起

    范式、教育与创新 ——从库恩的《革命》谈起 《科学革命的结构》是美国科学哲学家、科学史家托马斯·库恩的重要著作。库...

  • 马特焕新 day 10 科学革命的结构

    托马斯·库恩(Thomas Samuel Kuhn) 简介 《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

  • 九月:科学革命的结构

    九月的三本书是《科学革命的结构》,《天生变态狂》以及《财报就像一本故事书》 《科学革命的结构》,五星级推荐,刚看完...

  • 读笔‖《科学革命的结构》

    考完期中考终于可以清闲会了!写一篇读笔吧。 这本书前前后后读了可能有快两个月了,主要是我太拖拉。虽然翻译非...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科学革命的结构》书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hivs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