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行采集:
1.首先,如果你遇到了一个竞争对手,那恭喜你,这可能标志着你在进步。
其次,怎么看待竞争取决于你的关注点,竞争是挑战、是机会,而不是威胁。
最后,选择一个合适的对手才能给你动力,也不让自己太有挫败感。
2.竞争永远不是最终目的,真正目的是不断挑战,自我成长。
3.拖延症产生的一大原因,是大脑会在决策时纳入各种意外因素进行考量。也就是说,偷懒总会战胜坚持。
4.执行意图:如果能有针对具体场景的“预先设定”,大脑就可以跳过决策阶段,自动自发去完成你设定的任务。
5.大脑不喜欢你给它问题,大脑喜欢你给它答案。要给大脑明确的指示:我到X场景,就必须做Y事。不管是场景还是要做的事,越明确越好。需要通过不断实践来加强条件反射的熟悉程度。
6.人天生具有惰性。因此,在制定计划之前,要预先设想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碍,并为这些阻碍设置好备案。
7.伤病不可怕,“伤病变偷懒”的心态,才是最可怕的。
8.休息的时候,感性大脑很容易就会接管大脑,让人控制不了惰性。
9.遇到例外状况,首先启动的是理性,马上就能找到事先做好的预案,而不是手足无措,立刻被感性接管大脑。
10.例外控制:可以设定一个“如果发生X例外情况,那么就应该做Y事”的条件句,拒绝感性接管大脑。
一行精华:
执行意图:要给大脑明确的指示:我到X场景,就必须做Y事。
设定一个“如果发生X例外情况,那么就应该做Y事”的条件句,拒绝感性接管大脑。
触动,反思,改变:
执行意图和例外控制两个方法看起来有些矛盾,一个是执行,一个是休息,但其内在本质却是相同的:就是不给感性有接管大脑的机会。
用《思考,快与慢》中的理论,感性就是系统1,理性就是系统2,系统1会随时随地条件反射地依据生物本能进行反应,而系统2则要消耗脑力,经常懒惰罢工。
用《象与骑象人》中的理论,感性就是大象,理性就是骑象人,大象会依据本能行动,骑象人要驯服大象,就必须掌握相应的方法,蛮干必定无效。
所以今天学到的方法,就是提前做好准备,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有预案提供执行,不让自己的感性/系统1/大象,有机会掌握主动去自行选择(那样肯定出幺蛾子,因为不消耗脑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性)。
当然,这样做是非常辛苦的,所以只能对极其重要的事情做这样的预案,每件事都这样来,人会耗尽脑力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