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看中医名家讲稿丛书是由于大一时一位同学的推荐,当时我很想读中医经典,却因为刚上大学,专业知识基础太差,而经典书籍都是古文言很难读懂,看到那位同学手里的讲稿我一下就被吸引了,从那时起就开始了讲稿丛书系列的阅读。
这类书籍果然没有令人失望,“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好书籍是良师益友,带来的总是豁然开朗的感觉。以目前所读《刘景源温病学讲稿》为例,我对此有着非常深刻的体验。
在本部讲稿中,刘老先生讲温病学分析得极为透彻,全书分为总论、各论、温病学名著选讲,其中对我启发最深的是总论篇。
总论中分别讲述了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概念、病因与发病、辨证、诊法、治疗等。开篇老先生就讲“再谈这个题目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温病,什么是温病学”,对于这个问题我相信大多同学都有待了解。说到温病,就不得不讲伤寒,因为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实在过于有名,“伤寒”一词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病的统称,其中包括了温病,狭义伤寒是真正的外感寒邪所导致的急性热病;伤寒的病因是寒邪,温病的病因是热邪。自《伤寒论》问世以来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人们对温病的认识始终不能脱离《伤寒论》的框架,所以,开篇弄懂这个问题,对于后面的解说内容要容易理解许多。刘先生引经据典将历史上有影响的温病学家与其学说、著作一一作了详细的解说,从中我更清晰地了解到温病学体系如何形成。我认为中医学科中认清概念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将各个名词了解透彻才能够更好的研习病因病机及其治疗。温病的概念、特点、范围与分类老先生放在第二章来讲,从中我学习到它的病理演变有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转重、由实致虚、由功能失常到实质损伤的规律性,并鉴别了表里与浅深、实虚与功能失常和实质损失之间的不同之处。例如由气分入营分入血分都是里热证,但又浅深之别;正邪激争后高热、口渴......为里实热证,大汗出致津液与阳气大伤导致虚脱、亡阳为虚证,虽由实致虚,而阳气与津液血精不同,虚脱亡阳依旧属于功能失常,而不是实质性物质的损伤。之后是温病的分类,它可以按病名根据季节分为“春温、冬温等”,根据主气分为“风温(冬季气候失常也可致风温)、暑温、湿温、秋燥”,根据病变临床特点也可分“伏暑、温疟、温毒、瘟疫”之别;另有按发病类型分为“新感温病、伏气温病”,前者初起有明显表证过程,然后由表入里,后者一发病就以里热证为主,由里向外发。弄明白了温病中的这许多名词,才真正打开了温病学的大门。
在后来的病因与发病一节的内容里,风热、暑热、湿热、燥热邪气与伏寒化温、疫气、温毒这七中致病因素之中,我认为对湿热邪气致病的理解最为重要。湿与热掺杂在一起袭人总是缠绵难愈,它的病位以脾胃为中心,湿邪困脾,热邪犯胃,脾不升清,胃不降浊,所以易便溏,呕吐。且湿热邪气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发热的病人体温高却扪之不灼手甚至手足反凉;大便数日不下而不仅不干反而稀溏;面色不红反而淡黄;脉不数反而迟缓;热而口不渴。这一系列多见矛盾症状,但其实两种邪气侵袭人体会各有症状反映,是共存的表现,实际上并不矛盾,这一点是我曾经不知道的,也可能是学习中医诊断时错过了什么吧,受老先生一系列举例开解,我疏通了许多疑惑之处。
接下来的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两大系统对温病学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刘先生将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类证侯及上中下三焦证侯讲解得淋漓尽致,其中包括病机、临床表现、辨证要点,指明了各个阶段的相异之处,又指明温病中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的关系,通俗详细的剖析使得我学习基础和诊断时不太清晰的地方都变得豁然开朗。先生所讲述的温病常见症状有①发热(发热恶寒、寒热往来、壮热、日晡潮热、身热不扬、身热夜甚、夜热早凉、低热)②汗出异常(无汗、时有汗出、大汗、战汗)③口渴(口渴欲饮、口渴不欲饮)④神志异常(神昏谵语、昏聩不语、神志昏蒙、神智如狂)⑤痉厥(血热动风、营热动风、气热动风、湿热动风、虚风内动,因实致厥、因虚致厥、寒厥、热厥营血虚厥)这些症状的概念、见于何种情况、有何特点、分何种类型......都被一一阐述,条理清晰,又精确得配以治法,让学生较为容易地接触经典思想,踏上读书的旅途。中篇的各论刘先生辨证论治,对方剂也做了详细阐释,真的很适合我解疑辟难。
有感于大师的惊才绝艳和自己的无知,更应该发奋图强读经典好书,开辟思路,让视野更加开阔明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