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然记得奇葩说有一期是清华学子梁植跑过来问高晓松,我该找一个什么工作。弄得高晓松都怒了,平常校领导常夸奖的学生竟然一点想法也没有。不过也不怪他,因为从幼儿园到大学,甚至研究生,博士生,学校从来没有教会学生自己做决策。
学习的目的在于什么?是成长,是学会解决问题,但你回想学生时代去看看,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常常是这样的:
老师,这道题考试会考吗?老师老师,哪些是重点啊?
同学们,这些知识点很重要,到时候考试不会可不要说我没提到。
记下来,背下来,期中考/期末考......
衡量知识的重要性不是看能否解决问题,不是看能否陶冶性情、精神滋养,而是看是不是考点,是不是有点可笑?“知识就是力量。”成为很多寒门子弟跃入龙门的精神支柱。但他们没想到,有些人,本身就在龙门里,根本不需要费劲跳。而他们,即使再懂得什么叫反作用力、非线性动力学……也没法保证他能成功跳进去。
况且,难道龙门就是寒门子弟的唯一出路吗?
这其实是应试教育最坑人的地方,因为它并没有尽可能地还原这个世界原有的的样子,甚至没有告诉那些成绩一般的学生,可以用多维度获得成功(来自李笑来老师的《财富自由之路》)。而社会成功学书籍的泛滥,让人急功近利,妄想像XXX一样,年薪百万,环游世界,仿佛这样人生才值得骄傲。
对我而言,让世界更美好,就是教书育人最终的目的。创业大头创造无数的就业岗位,拉动GDP,诚然值得赞扬。但他获得比平常人更多的财富和名誉,自然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不必过誉。
而我们的大多数人,只是平凡人罢了。想改变世界?你有乔布斯、马斯克那样强大的内心吗?你能忍受“众叛亲离”的孤独感吗?前段时间李诞和许知远的对话引起很多人的讨论。“那张让李诞放弃做知识分子的火车票”最终改变了一个有志改变世界的年轻人,变成一个行走的段子手,又是一个嗜酒如命、信佛信佛祖的文艺青年。有人把他和自称“底色悲凉”的马东相比较,问“为什么越放荡的人,越悲凉?”
大概是认识到世界不是自己所认为的世界开始,以嬉笑揭开生活种种伤疤,以最高级的“哭”面对世界。既然有些事不能改变,为什么要哭哭啼啼,为什么要自怨自艾,还不如拿出来当笑料,博大家一笑,那不是更好玩?既然真正让人开心的事情不多,为什么不多笑笑呢,笑着笑着也许就成真了嘛。
在象牙塔里的年轻人不容易知道,世界美好而残酷,以为世界就是书本上讲的那样,以为长辈、老师说的就是真实的世界,以为自己的能力能足以改变世界。我倒是看到,有很多人,他们破坏的功力倒真的能改变世界,能让世界末日更快的到来。
我常常走在街头看人头攒动,都会莫名其妙地想,到底有没有一种更高级的生命或者更高维度的世界,他们正像我们看蚂蚁的姿态来看待我们呢?我们此次此刻忙碌又是为了什么?
我从未想过改变世界,因为改变自己已经够难的,还去操心整个世界干嘛?另外,不要把功成名就当做最后的归宿,因为达不到的时候,你会怨恨,达到的时候你又会迷茫人生似乎没有再追逐的意义。
内心给自己强行加这么多戏,不如省点劲,先在生活舞台上演出来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