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十六·二八】
寿光安致远诗曰:“试罢三雅与《五经》,密云小酌付樵青。”“雅”字读平声,人以为疑。按刘表“三雅”之说,出于《典论》。一作“㿿”,《方言》曰:“㿿、杯也。秦晋三郊谓之㿿。”《周礼》:“大胥、小胥”,即《诗》之《大雅》、《小雅》也。《诗》曰:“边豆有且,侯氏宴胥。”《太玄》曰;“不宴不雅。”宴胥、犹宴雅也。
寿光,今寿光市,山东省辖县级市,由潍坊市代管,位于山东省中北部,潍坊西北部。西汉,汉文帝后元十六年(前148),置寿光县,属青州刺史部北海郡管辖,自此史书始见寿光县之名。唐、宋、元、明、清各代,寿光县治均在今县城。唐代隶属河南道青州北海郡,宋代隶属京东路青州北海郡,金时属山东东路益都府,元代隶属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明代隶属山东布政司青州府,清代隶属山东青州府。民国前期,寿光县属山东省胶东道。民国十四年(1925),改属山东省淄青道,民国十七年(1928)后,直属山东省政府。解放后,先后属昌潍专区、昌潍地区、潍坊地区、潍坊市。1993年,撤县设市。
安致远(1628—1701),字静子,一名如磐,字拙石,别号拙石老人。寿光人。贡生,自顺治二年(1646)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间,应举十五次,卒不售。因屡试未酬,遂放弃科举,在家乡辟“自鉏园”,建“晚读堂”,与子安箕读书著作其中,以研讨文词自娱。康熙三十七年(1698),受聘主持编纂《寿光县志》,提出应有“不敢枉古人以从我,不敢欺后人以自信”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他的著作除《寿光县志》外,尚有《玉皑集》、《纪城文稿》、《纪城诗稿》、《吴江旅啸》等,均被收入《四库总目》传于世。
三雅,音sān yǎ,指酒器。《太平御览》卷八四五引《典论》:“刘表有酒爵三,大曰伯雅,次曰仲雅,小曰季雅。伯雅容七升,仲雅六升,季雅五升。”后以“三雅”泛指酒器。唐·于志宁《冬日宴群公于宅各赋一字得杯》诗:“俱裁七步咏,同倾三雅杯。”唐·刘禹锡《和汴州令狐相公到镇改月偶书所怀》诗:“酒每倾三雅,书能发百函。”唐·刘禹锡《酬乐天醉后狂吟十韵》诗:“八关斋适罢,三雅兴尤偏。”
五经,音wǔ jīng,五经于书常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为历代儒学子核心研习书经。《诗》温柔宽厚,《书》疏通知远,《礼》恭俭庄敬,《易》洁静精微,《春秋》属词比事。另中医学中指心、肝、脾、肺、肾五脏之经。
密云,音mì yún,释义:1、浓密的云。如:“山雨欲来,密云四布。”2、比喻德泽。《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顷雨泽不沾,密云复散。”
樵青,音qiáo qīng,典故名,典出《全唐文》卷三百四十〈颜真卿五·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铭〉:“肃宗尝赐奴婢各一,玄真配为夫妻,名夫曰渔童,妻曰樵青。人问其故,渔童使捧钓收纶,芦中鼓枻;樵青使苏兰新桂,竹里煎茶。”后以之为咏隐士张志和之典。“樵青”后因以指女婢。
刘表(142—208),字景升,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省微山县)人。东汉末年宗室、名士、军阀,汉末群雄之一,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刘表少时知名于世,名列“八顾”。早年因参与太学生运动而受党锢之祸牵连,被迫逃亡,光和七年(184),党禁解除,被大将军何进辟为掾,出任北军中候。初平元年(190),出任荆州刺史,用蒯氏兄弟、蔡瑁等人为辅,诛除宗贼首领,控制荆州大部。李傕等入长安,刘表遣使奉贡,被任命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假节,封成武侯。在荆州期间,刘表对内恩威并著,招诱有方,使得万里肃清、群民悦服。又开经立学,爱民养士,从容自保;对外远交袁绍,近结张绣,内纳刘备,据地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称雄荆江,先杀孙坚,后又常抗曹操。然而刘表为人性多疑忌,好于坐谈,加之年老,立意自守,而无四方之志,后更宠溺后妻蔡夫人,使妻族蔡瑁等得权。建安十三年(208),刘表病逝,蔡瑁等人废长立幼,奉其次子刘琮为主。不久后,刘琮举州投降曹操,荆州遂失。刘表割据荆州近二十年,政局稳定,战争破坏较少,生产得以正常进行,关中、兖、豫学士归者以千数。刘表建立学官,博求儒士,使綦毋闿、宋忠等撰《五经章句》。又广求遗书,形成“古典毕集,充于州闾”的盛况,起到了保存文化的作用。
典论,音diǎn lùn,中国最早的文艺理论批评专著。三国·魏·曹丕所著,写于曹丕做魏太子时期,原有22篇,后大都亡佚,只存《自叙》《论文》《论方术》三篇。
㿿,音yǎ,《康熙字典》:音雅。酒器。扬子·方言:杯也。秦晋之郊谓之㿿。通作“雅”。
《方言》,书名《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的简称,作者是汉代扬雄(前53—公元19)。《方言》是汉代训诂学一部重要的工具书,也是中国第一部汉语方言比较词汇集。它的问世表明中国古代的汉语方言研究已经由先前的萌芽状态而渐渐地发展起来。《方言》被誉为中国方言学史上第一部“悬之日月而不刊”的著作,在世界的方言学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秦晋,指陕西、山西一带。
三郊,音sān jiāo,释义:1犹三乡。《书·费誓》:鲁人三郊三隧。孔颖达疏:三郊,谓三乡也。盖使三乡之民,分在四郊之内,三遂之民,分在国之四面。乡近於郊,故以郊言之。2、大国诸侯。《北史·文苑传·许善心》:三郊递袭,五胜相沿,俱称百谷之王,并以四海自任。
《周礼》,音zhōu lǐ,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西周时期,周公姬旦率军东征,平定叛乱,在“天下之中”洛邑(今洛阳)营建成周城,制礼作乐,将部分殷商遗民迁到了卫国。《周礼》在汉代最初名为《周官》,始见于《史记·封禅书》。《周礼》是古中国第一部系统、完整叙述国家机构设置、职能分工的专书,其内容不仅涉及古代官制、军制、田制、礼制等国家重要政治制度,还涉及古代法律、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制度,为我国秦汉以来历代国家机构建制提供了全面的参照体系,可谓是记载上古文明的百科全书,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深远。《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是古代华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仪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作了出色的注,由于郑玄的崇高学术声望,《周礼》一跃而居《三礼》之首,成为儒家的煌煌大典之一。
大胥,音dà xū,意思是指古代官名。乐官之属。《礼记·王制》:“将出学,小胥、大胥、小乐正,简不帅教者以告於大乐正,大乐正以告於王。”郑玄注:“大胥、小胥,皆乐官属也。”
小胥,音xiǎo xū,释义:1、古代官名。乐官之属。《周礼·春官·小胥》:“小胥掌学士之徵令而比之,觵其不敬者;巡舞列而挞其怠慢者,正乐县之位。”《礼记·王制》:“将出学,小胥、大胥、小乐正,简不帅教者,以告於大乐正,大乐正以告於王。”郑玄注:“大胥、小胥,皆乐官属也。”2、旧时官府中的低级官员。《宋史·姚祐传》:“县有小胥造冢逼其先墓者,祐疑为厌己,请解官持服。”3、犹钞胥。旧时专任誊写的小吏,或称被雇用的抄写者。唐·杜甫《赠李八秘书别三十韵》:“乞米烦佳客,钞诗听小胥。”清·郭振基《序》:“楝亭删诗者,公手自刊落不欲付梓,命小胥钞録藏诸箧衍者也。”
大雅,音dà yá,《诗经》二雅之一,为先秦时代华夏族诗歌。共三十一篇。《大雅》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前期。《诗大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雅》为周王畿内乐调。《大雅》多为西周王室贵族的作品,主要歌颂周王室祖先乃至武王、宣王等之功绩,有些诗篇也反映了厉王、幽王的暴虐昏乱及其统治危机。
小雅,音xiǎo yǎ,《诗经》二雅之一,为先秦时代的诗歌。它的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作品中不仅描述了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特殊的文化形态,而且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诗中的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诗中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奠定了中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周礼》:“大胥、小胥”,即《诗》之《大雅》、《小雅》也。袁枚的这个结论不知源自何处。大雅,亦指德高而有大才的人。《文选·班固<西都赋>》:“大雅宏达,於兹为羣。”李善注:“大雅,谓有大雅之才者。《诗》有《大雅》,故以立称焉。”或将“大胥”理解为高官大吏,亦是“大雅”,故“大胥、小胥”对应于“大雅、小雅。”
边豆有且,侯氏宴胥。出自《诗经·大雅·荡之什·韩奕》,原文是:“笾豆有且,侯氏燕胥。”笾(biān)豆:饮食用具,笾是盛果脯的高脚竹器,豆是盛食物的高脚、盘状陶器。且(jū):多;盛。燕胥:燕乐,燕通“宴”。胥:全,都。万事胥备。民胥然矣。“边豆有且,侯氏宴胥”的意思是,盛放食物器皿很多,食品极其丰盛,侯爵们参加燕宴全都十分开心。
《太玄》,即《太玄经》,西汉末年扬雄撰,也称《扬子太玄经》,简称《太玄》、《玄经》,后为避清帝玄烨名讳,《四库全书》中又作《太元》、《大园》。扬雄撰《太玄》,将玄作为最高范畴,并在构筑宇宙生成图式、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时以玄为中心思想。《太玄经》以“玄”为中心思想,揉合儒、道、阴阳三家思想,成为儒家、道家及阴阳家之混合体。扬雄运用阴阳、五行思想及天文历法知识,以占卜之形式,描绘了一个世界图示。提出“夫作者贵其有循而体自然也”、“质干在乎自然,华藻在乎人事”等观点。《太玄经》含有一些辩证法观点,对祸福、动静、寒暑、因革等对立统一关系及其相互转化情况均作了阐述。认为事物皆按九个阶段发展,在每一首“九赞”中,皆力求写出事物由萌芽、发展、旺盛到衰弱以至消亡的演变过程。
不宴不雅,出自《太玄经》24。原文:乐:阳气出奥,舒叠得以和淖,物咸喜乐。……次三:不宴不雅,嘄呱哑咋,号啕倚户。测曰:不宴不雅,礼乐废也。
闲言碎语:
本条诗话的最后结论是“宴胥、犹宴雅也。”袁枚的这个结论是为了解决有人质疑安致远诗“试罢三雅与《五经》”中“雅”作平声的问题。袁枚经过以下推理:刘表有三雅之说,出自《典论》。所谓三雅,就是三个酒爵:大曰伯雅,次曰仲雅,小曰季雅。而《典论》有一个版本中,“三雅”作“三㿿”,㿿,就是杯子,也读雅。《周礼》中有“大胥、小胥”,对应了《诗经》中的“大雅、小雅”,所以,“雅”就是“胥”。在《太玄经》中有“不宴不雅”的说法,这里的“雅”与“胥”相同,所以“宴雅”就是“宴胥”。而“胥”在平水韵中为六鱼平声,而“胥”就是“雅“,所以,安致远诗中“试罢三雅与《五经》”句中的雅读平声,是可以的。理由是:“胥”就是“雅”,“胥”是平声,所以,“雅”也可以作平声。笔者对于袁枚的这番考证与推理是持不同看法的。大胥、小胥为何对应大雅、小雅?不宴不雅中的“雅”为何就是“胥”?“胥”为平声,而“雅”字又怎么可以因此也读平声?这些问题,袁枚都没有给出答案。袁枚的所谓考证,实在是有点牵强附会,不足为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