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湮灭-遗落的南境看场电影
向死而生,生生不息——科幻与《湮灭》

向死而生,生生不息——科幻与《湮灭》

作者: je_0041 | 来源:发表于2018-04-23 19:49 被阅读425次

    人类,在生命之初就从未停止过最本真的思考——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哈利波特盛行之时,大众开始将科幻与玄幻混为一谈,认为科幻就是奥特曼打小怪兽,就是变形金刚维护世界和平。既而科幻被冠以“幼稚”和“肤浅”的大帽。机关领导更是谈“幻”色变。科幻成为了机关工作人员个人爱好的一大禁忌。

    科幻准确说是以前沿科技理论为基础,以故事情节方式展开,描绘客观事物改变所带来的个人、团体、社会乃至国家的变化。科幻具有极强的预见性,具有相当广的涵盖面和多维度层次感。小的科幻作品如1994年王晋康在《科幻世界》发表的《养蜂人》一文,即是通过对蜜蜂的细致描述提出集体意识高于个体意识,并湮灭个体意识的论断。大型科幻作品,如1952年阿西莫夫创作的《银河帝国》就是基于计算机领域的发展,预测大数据、区域链的实现,从而引发人类命运的思考;2005年刘慈欣的《三体》是基于空间维度的出现,导致人类共同命运的改变。小型科幻由于篇幅较小,切入点不易过高,反应面就相对小。大作品就是大手笔,像在巨幅画纸上作画,一般气势恢宏、站立的高,最终落脚点就高。

《遗落南境》与《三体》同为大手笔,在同样争夺星云奖时,之所能够完胜《三体》,主要原因在于《三体》只是基于物理层面的引申,而《遗落南境》却是跳出现有物,反过来对物质层本身进行思考——“一切诸相,即是非相,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其做笔维度远高于《三体》。将“无”之道化为“有”之形,并且传递感极强,切入点能够被大众看懂,可谓令人大为敬佩,五体投地!现就《遗落南境》中第一章《湮灭》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湮灭》而非泯灭。中国汉字博大精深,译者颇具匠心。从字面上看,湮灭出自《史记》,多用于指物理意义的毁灭,有淹没、盖过含义。而泯灭多指精神层面的消失。所以,从名字即可看出其物质基调的奠定。观看后,很多人说《湮灭》是玄幻,毫无科学依据。其实不然,中国人把牛顿定律叫科学,把万有引力叫科学。那,万物生长法则、基因遗传就不是科学了吗?梨树结出梨就是科学吗?基因是不可被干扰和触动的吗?癌症不就是不听话、不被法则束缚的最现实表现吗?马克思指出:“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金刚经》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铁的定律之所以没被打破,只是因为没有外因,或是科技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不要迷信任何既定规律,自然定律也毫不例外,科学更甚。科技本身就是人利用规律创造出来的,习近平提出创新思维也是同理。因此,作者设定外来事物出现,打破了地球之“法”。由此,这恒常之法,瞬间湮灭,如早晨的露水亦如暴雨前的闪电消失殆尽。

二、会说话的怪兽。法变则诸相变。野兽不再是单纯的野兽,吃人之后,可以发出所吃之人的声音。电影里姑娘们发问:她还“活着”吗?是朋友的声带融于了野兽,还是朋友的思想融于了野兽?在X区域内,动物吃人后,人与动物到底什么关系?“众生者,非众生,是名众生。”万法归一,回看现在地球之“法”。人类吃了很多动物,我们的意识强于他们,湮灭了它们?小邪恶一下,人类一生吃了如此多动物,我们何尝不会如片中怪兽一般,在不经意间显现出意识合并之后的后遗症还不自知?

三、人形树木。X区域内,细胞在人的皮囊之下躁动,在另一个法则的推动下,基因改变了其表达方式,从而生根发芽,最终人变为树。人之所以为人,只是亿万细胞集体意识、分工合作、共同作用,成为器官、化为血液。人变树,无非是基因选择的改变,细胞行为的变化。那么,人“死”了吗?我们的细胞是否有自我意识,是“活”的吗?有“自我意识”就是“活着”的含义?细胞如果是“活”的,那“我”又是什么?“我”是高于“细胞”的生命体征的存在?人变成树后,与之前被吃了喉咙的先驱者相同——我们仍然无从得知它是否“活着”。我们只能说:人与“树人”是不同生命形式,互相之间无法直接互通意识信号。“众生者,非众生,是名众生。”

四、半死的莉娜。人类在X区域有三种死亡方式,一是被吃,二是变树,三是出现复制人。莉娜最终杀死了复制人,而胜利逃出。毫无疑问,从我们现有对死亡概念上,莉娜并没有死。她还有人类的结构和样貌,还有身为莉娜的所有记忆:至少有他和他丈夫的点滴记忆,还有她在X区的所有事情。可影片最后莉娜似乎又有着不太对劲。有的说,复制人活了,莉娜死了;有的说,外星人附身。其实不难看出,作者的设定仍是对死亡概念的终极探秘。他用人们对“活着”的惯常思维,给予主人公以人的肉身,人的原有记忆,来对大众发问,莉娜死了吗?活着就是这样的概念,那她不对的原因在哪里呢?佛曰: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莉娜的状态如每个人。儿时的你在哪里?儿时的你真的就是现在的你吗?莉娜进入塔中,见到心理医生死前的低吟并化作万千细胞,莉娜的一滴血液进入心理医生幻化的宇宙,这是意识的融合吗?跳出剧情,人会思考、会学习、会模仿、也会互相交流,人类时刻在做思想交融。刹那即永恒,刹那的“你”累计形成现在的你。那么,现下之“你”还是昨日之“你”吗?可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童年时期的“你”已“死”去。

  《湮灭》通篇都在通过x区域之“法”,来影射地球之“法”。通过被吃、变树、半死的“死亡”方式,让观众重新审视地球的动物、植物以及自身,并引出人类对“死亡”的思考。“向死而生,生生不息”。“死亡”是另一种生命形式的开端,“活着”即刻也都是在“死去”。电影整体环环相扣、切实做到了将“无”写“实”的过程,可谓大手笔。

    科幻,科在科技,幻在创新。对人类本真的哲学思考深度,是一部科幻作品是否优秀的终极考量。转变思路,打破贯势,当破则破,当立则立,是科幻最大魅力所在。

    愿科幻能早日摘掉偏见的高帽。科幻的小文章看的多,可以让人突破章法,对社会、国家有种新角度;大型文章看的多,站立点就必然高,无形中就会心纳四维,对人类命运有着新观点。

    人的根本初心无非在于: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科幻能够让人始终不忘初心,来我所来,归我所归。

笔者从11岁读《科幻世界》已有20多年。王晋康、刘慈欣的篇篇作品丝毫不落。还有《科幻世界》中很多作家也甚是想念。对科幻的爱,从未止步,毫不停歇。文中大量引用金刚经的话,可能有所不妥。但哲学的含义有时候很难用普通精简的语句来表达,其经文语言简练又恰到好处。望没有曲解。没有造业。

附:未看过原文,目前看《湮灭》属于软科幻。它没有《三体》中大篇幅的物理论证。

相关文章

  • 向死而生,生生不息——科幻与《湮灭》

    人类,在生命之初就从未停止过最本真的思考——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哈利波特盛行之时,大众开始将科幻...

  • 向死而生,生生不息

    最后那只苍蝇,被一种叫贝母和松树的植物留下的泪滴掩盖了时间的真相,仿佛永远的活着,却是永远的死了。那么,就是这个样...

  • 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 今天跟着罗振宇在他的《逻辑思维》中学会了“向死而生”这个概念,很想与大家分享 “向死而生”什么意思? 朝...

  • 向死而生,向死而生

    九月忧伤,十月耻辱。 那天,莞尔把自己打入了万劫不复的十八层。顿时各种牛头马面的小鬼扑身而来热情相拥。莞尔虽觉已经...

  • 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

    好像起了个很惨烈的标题, 但实际上只是几件身边发生的事,而且重点是生。 一 前天晚上和小熊聊天, 他抽着烟——我看...

  • 面对死亡,你怕不怕?

    其实,我不怕死,我向往死。 有个成语叫:“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的提出者马丁·海德格尔 在《存在与时间》中说:“向...

  • 侥幸,不

    与生活和解,和谐即死,古老的敌意,向死而生

  • 向死而生与道

    向死而生与道有什么关系? 向死而生,像之前所说的就是一个明白死之后珍惜现在活的时光的一种态度 那么这里就会有一个问...

  • 审美与向死而生

    第一次接触“向死而生”一词,是高二时在王开岭的散文集《精神明亮的人》中的《向死而生》里。书中这样写道:“‘向死’,...

  • 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是马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他认为:“生,既是死的存在。” 我认为,向生向死而生是一种绝望下掩藏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向死而生,生生不息——科幻与《湮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htr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