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当你看到一些自由职业者,坐在星巴克的窗边,对着笔记本就是一天,他们点一杯卡布奇诺,怀揣着源源不断的灵感,就坐在那里专注的码字,你是不是觉得这种生活很小资。
你也知道,有些人喜欢利用周末的时间,静静的宅在家里,哪都不去,要么看一本书,要么追一部剧,要么写一篇文章,让时光带走整个周末,你可能会觉得,这也是一种惬意。
周末,你可能会把心情洒在郊外,可能会把时光献给家人,也可能把精力留在咖啡馆。
那么,你的周末,会选择做什么?
我带着一台笔记本,一本书,一个本子,一支笔,一部手机,一包烟,一个打火机,一个想法,走进了一家陌生的咖啡馆,从整整一个下午,呆到咖啡馆打烊。
期间,我喝了两杯咖啡,吃了一份清面,修改了两篇文章,看了半本书,见识了形形色色的旁人。
有情侣来吃饭,你一口我一口的秀恩爱,腻得很,就坐在我的隔壁桌,我默默的啃着冷冰冰的精神狗粮,就是不转过头瞄一眼。
也有单身狗来独餐,他带着相机,欣赏着刚拍的图片,静待餐食上桌。待到米饭上阵,他右手拿着筷子,左手捧着手机,盘中的香味加上手机里讯息,一点一点嚼下去。
成群结队的也有,四人成团,点了几份餐,旁若无人的高声讨论,笑声爽朗。
我没仔细关注周围的景象,毕竟,别人的世界,与我无关。
「 2 」
在这个相处了四年的小城市,选择一个明媚的午后和一个从未来过的咖啡馆,独自看书写作,这是我的第一次。
写作这事,我坚持时间不长,也就一年半,出于对文字的热爱,一直憧憬着能过上“在咖啡馆写作读书”的日子,更希望自己未来能够开一家咖啡馆,既卖咖啡,又交朋友,也卖理想。
之前我以为“在咖啡馆码字”这种事只能在熙熙攘攘的一线大城市、在被水泥和钢筋包围的繁华中出现,原来,我错了。
其实,它可以就在你的身边,就在这样一座66线小城,只要这里不是农村,只要你想。
星巴克卖得不是咖啡,是卖一种体验,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带着电脑去星巴克“上班”,因为那是人们的“第三场所”,除了本职工作和家之外的“第三场所”。
只要你找到这样的场所,就可以在那里和人家聊天,可以在那里独自静静的翻书,码字。末了,你还可以选择拍个照,发个朋友圈,假装生活得很惬意,或很努力。
想起大学老师说过,大学宿舍是拿来休息的,想要学习得去教室或图书馆。那时候我少不更事,觉得在宿舍一样能临时抱佛脚,也能认真学习,结果每次翻开教材,没过多久,手便伸向了电脑。
就像现在的人,在熟悉的地方聚会,聊不过两句,就拿出手机,进行王者荣耀。
环境太熟悉了,做事竟然变得难以专注,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那就得换个地方了。
其实,这才是我来咖啡馆的理由,换个环境,换种思维,换层灵感,让注意力和精力重新集中。
这就是为什么上班的时候,在办公室就该做工作的事,不要做诸如“玩手机”“闲聊”“听歌”等工作之外的事情,在其位谋其政,在其地做其事。
也许,你会倾向于“捧一本书,喝一杯摩卡,静静的和自己相处一个下午”,可惜了,这种美差并不适合我。既然来了,便不是来看窗外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
很明显,我得带着目的而来。
「 3 」
出门之前,脑中列了一个清单,我来咖啡馆做什么?要完成什么?
很简单,列了三件事:写一篇文章,开始看一本新书,处理一次咨询通话。
把想法具体化,以量化的方式去完成自己的目的,会让自己对处事变得清晰,避免碌碌无为。
上周一部门开会的时候,领导批评了一个下属,理由是下属所列的周计划过于模糊,没有清晰的目标导向。
比如下属说本周要做一个小项目,却没有说明本周什么时候做好,或应该做好项目哪些进度,或完成到什么程度,而只是非常笼统的说“做”,那么,做一点也是“做”,做好整件事也是“做”,这就是不清晰,领导对此便不满意。
管理者们一般都会有很强的目标导向意识,他们往往更在乎结果,而不是过程。
我们作为自己的主宰者,是自己的“领导”,如果有事要处理,“以终为始”的推进做事,建立清晰的目标意识,甚至去量化想法,会让自己效率倍增,减少无谓的时间精力浪费。
我把这样的思维带到了咖啡馆,专注之外的走神,都送给了窗外的动景和旁人的声音,尽可能的做到“无我”。
如此有节奏感的生活,多多益善。
带来的所有物品刚好都用上了,想做的事情也完成了,美好的周末下午就这样满意的度过了,这是我想要的。
处事皆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