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个视频,说道家之人是不过生日的,自己不过,也不给父母过,更不给孩子过。因为道家是没有年龄这个概念的,生与长,生与死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与年龄大小无关,既不要纪念也不要庆贺的。
我突然觉得这种说法,对于我来说很有道理,年龄对我来说已经没有用了,既不要上学,也不要考公,更不要迁升,也不会被催婚,年龄的社会价值没有了,也不用它来给自己做个符号和标签,计算离开这个世界的时间?
我去年就想,以后不再过生日了。认认真真过每一天,有一天算一天,不去算计也不去计算。
我对道家只有模糊的浅浅认识,也只知道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以及《道德经》开头的那几句: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在中国社会里,道家似乎很神秘,很边缘,从没大力弘扬过,推广过。
道家推崇的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强调的是:不争、处下、手柔、为雌;提出要致虚守静、不自矜伐、持守“三宝”,从而最终达到返璞归真的生命本然状态。
从我对道家思想的浅显了解来看,他的思想和理念对于在青少年想过、干过、拼过的人,取得过一定成绩或一点小成功或小得意的人来说,到了一定的年龄和阶段,是非常有用的。似乎我觉得道家思想和做法,更多的是对越过山丘的人,是人生的中后期,有过历史的人。
比如“虚”“静”二字,这不仅是道家境界所指,也是养生心法。芸芸众生,世间万象,如果内心亦纷纷扰扰,则喜怒哀乐变化不定,思虑翻腾劳神动脑,这显然是违背生命自然之性的。因此,《道德经》强调,自我修养首先从“心”出发,恪守“虚”“静”工夫,从容应对世间往复循环的万事万物,从而以兼容并包的宏大胸怀接纳万物,以坦然大公的豁然心态逍遥自处。惟其如此,方能体道而行,终身免于危殆,这是从“养心”出发,最终实现“身心双修,性命双全”的理想状态。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保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富贵而骄,自取祸患。功业完成,含藏收敛,是合于大道之理的。
贪位慕禄之人,即便一朝得势,往往会因为得寸进尺而一朝丧尽;
恃才傲物之人,大多盛气凌人,不得善终者亦不在少数;
富贵而骄,通常自取祸患;显赫一时,也难免坠落云端。
而这种种,在老子看来,都是“心”被染蔽造成的,心中有名利执念,则容易在生活实践中以某种极端形式表现出来
声色犬马祸患心智,故而圣人只求温饱,钳制欲望以修心性。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求实乃人之常情,应予以适当满足;若是穷奢极欲,为名利所累,则难免陷入本末倒置之怪圈。
老子主张“抱一”, “一”就是“道”的法则,自然无为,见素抱朴。这既是一种行为规范,也是一种精神境界。要做到不为名利所困,内心湛然无迹,并且能够恒久地保持。
老子说一个人服务于社会是有期限的,他不能无限期地占用社会的资源,到期限了就应该退场;不退场的人和行为是不正义的,不符合天道的,最终会受到惩罚。
一个成年人必须对自己的身心相貌负责,如果一个成年人相貌丑陋、褊狭、愤世嫉俗,如果他肥胖、“三高 ”,那么他就是不义的。就是说,一个成年人应该呈现出亲切、宽厚、慈悲、清朗等“诸相”“诸好”。
虽然有人反驳道德经是写给王公贵族或社会精英们看的,说对任何一个老百姓也是有用的。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我也承认,比如养生和养心的方法对任何一个人,打坐和站桩都是健身的不二法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