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心理想法
爱对孩子,莫把控制当成爱

爱对孩子,莫把控制当成爱

作者: 轻馨灵予 | 来源:发表于2018-05-17 17:31 被阅读147次

    上一篇文章分享了《爱对孩子,莫把娇惯当成爱》,今天我们来分享和娇惯相对的另一种教养方式:控制。娇惯是对孩子的姑息迁就,是以牺牲规则和责任感为代价的(其不良后果前文已提及)。而控制则是对孩子的过度管理,是以牺牲掉情感和自主性为代价的。今天我们就来详细的探讨一下“控制”这个教养误区,让我们爱对孩子,莫把控制当成爱。

    控制和娇惯是父母们依着直觉和经验而形成的教养习惯,这种选择多以父母本身的性格为基础,通常强势的、做事有掌控性的父母会用控制这个方式。控制有很多表现形式,但共同特点是父母过多插手孩子的事务,并且用强制的的方式让孩子服从自己的意志。

    父母对孩子的控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形式:

    一、过度监督

    过度监督的表现可能是事无巨细的敦促,可能是不停的指挥、评价、唠叨。过度监督的父母对孩子特别不放心,好像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或可控的范围,就会有很严重的事情发生。他们不让孩子独立行动,孩子的一举一动都被规定好了。孩子的每一项活动都被监督,并且受到无休止的评论和禁止。

    他们对孩子行为的干预,就像一只八爪鱼紧紧缠绕在孩子身上、手上、腿上,使得孩子自发的探索受到种种限制和束缚。被过度监督的孩子最直接的损失是失去探索外界世界的动力,因为这太费劲了,别人在轻快奔跑的时候,他在负重前行。另一种情况是,被过度监督的孩子,一旦没有外力的监督和控制,便会不知所措,不知如何去推动事情的进展,他们从来没有机会发展自主性,也没有机会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因而在某些不被监督的情况下,做出让家长头痛的事,而这常常激起家长更强烈的控制欲,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二、过度保护

    过度保护则是另一种形式的控制,因为担心孩子受到某种伤害,就让孩子躲在温室里,不经历风雨,正如有一个形象的说法“直升机父母”,就是指那些为孩子的成长道路扫平障碍,为孩子的人生规划好道路的父母。又或者孩子明明已经超出该年龄应享受的对待,家长仍然如此对待他,比如一个学龄儿童仍然坐在婴儿车里,让大人推着走。

    过度保护是一种对孩子无意识的弱化,潜意识里认为孩子不能应对自己生活,必须要家长的帮助才行。过度保护可能体现在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格外关注,也体现在对孩子生活方方面面事无巨细的照顾上。过度保护给孩子的直接影响是弱化孩子的成长力,剥夺了孩子成长、试错的机会和空间,让孩子认为离开他人的帮助,他就一事无成,从而形成依赖和退缩。当他成人后,在人际互动中也会习惯性的寻求庇护和照顾。

    过度保护,看上去像是娇惯,其实是表面娇惯背后的控制。父母希望孩子永远活在自己的掌心。

    三、言语和身体上的惩罚

    言语上的惩罚包括对孩子行为的吹毛求疵和羞辱。吹毛求疵是对孩子言行的挑剔、苛刻。带有一种典型的指责的口吻,频繁和激励的吹毛求疵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导致大多数孩子感到气馁。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父母挑毛病——孩子没有改进——更多的吹毛求疵——孩子变得更加糟糕和固执,如此往复,心怀不满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经常呈现出这种发展方向。在这个循环里,如果再加上言语上的羞辱和身体上的惩罚,对孩子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对关系而言也无疑是一种严重伤害。

    一个在身体和心灵上受到羞辱的孩子,他的精神世界遭受严重的影响,这些经历经常会引发情感生活的障碍并导致受虐倾向。他的内心缺少平和,总是在抗争和防备中敏感看待别人对自己的态度。


    讲了这几种控制的方式,那么父母对孩子的控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控制型的父母,之所以习惯用这些方式对待孩子,一个重要的心理原因是和孩子边界不清。父母在无意识里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他对孩子无论是监督、保护、惩罚,都像是对自己的某部分在工作,并且对这部分格外上心。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词是共生,就是父母和孩子虽然是不同的个体,但是他们的相处方式就像是一个人。这种情况,有可能是父母的意志一直压制着孩子的自我意识,让孩子无法脱离父母的掌控;另一种情况是孩子已经习惯了父母的掌控安排,放弃自我意识,共生成了双方的合谋。

    但是这样的共生关系,注定是会被打破的,因为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自我意志,当在现实层面无法实现这种意志,那么潜意识会寻找很多替代方式。比如:一个被过度监督的孩子,有可能会制造一些意想不到的混乱,去打乱父母费心建立的秩序;一个执拗的孩子,可能无法听进任何建议,哪怕这些建议对自己真正有益。

    控制型的父母,之所以用这些方式对待孩子,另一个原因是他们用控制的方式取得了一些现实的成功经验,于是想在孩子身上复制这种成功经验。他们指定目标、路线、标准,孩子只能以此蓝本为准,不能越雷池半步,他们无视孩子自身的特质和兴趣爱好,一心只想把孩子推到“成功”的轨道上。

    和这样的父母争取自我的主权,对孩子而言是极有挑战的事。青春期的孩子可能在不同类型的父母那里都会起冲突,争主权。而面对控制型的父母,这场战争可能尤为激烈。因为控制是这类父母最主要的生存策略,以此建立一整套相对完整的世界观。当某个部分,而且是自己非常在乎的部分失控的时候,父母的失衡是可预见的,就像自己的某部分坍塌了似的。如果父母没有新的意识或策略,她很可能用更大的控制来面对这件事,引起的反抗也会是更大的。这种反抗有可能是正面的交锋,也可能是孩子被动攻击的各种麻烦不断。这种情况下,父母和孩子都将僵持在一种硝烟弥漫中,使家庭生活陷入失衡状态。我们在影视作品中和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关系紧张的父母和孩子,就是陷入到“到底谁说了算”的权利斗争中。

    我们了解了控制的表现和原因,那么教养孩子,放下控制,正确的打开方式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必须要承认,改变是很难很难的。尤其是对那些对自己的教育主张深信不疑的人,这种改变更难。

    对于习惯控制的父母,只有两个词的建议:“放下”、“尊重”。要放下对孩子的各种担心、顾虑,放下对孩子的监督、保护、惩罚。放下替孩子规划人生的冲动,把孩子的生活还给他。放下孩子,相信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他的生存智慧去面对他自己的人生。不要把孩子一直绑在自己身上,你负累,孩子也没有自由。放下当然不是从此就不管不问(想你一时也做不到的)以前你用10分的力,现在用3分力试试。放下孩子,让出空间,给孩子试错的机会,让他们去积累自己的直观经验。再有就是尊重。尊重孩子是独立于你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志和人格,有对自己人生的主导权。孩子的情感、意愿和意志,都需要被看到和尊重。不管这样的意愿和父母的意愿是否一致。尊重孩子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他的生命他说了算。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你对改善和孩子的关系,提高亲子关系的品质有强烈愿望,不妨试一试。这只是一些原则性的建议,具体行动计划,需要靠你自己的智慧去实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爱对孩子,莫把控制当成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ici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