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是小村,桥是小桥。
小村背山,面川。面前的一条河,阻断了榆中许家窑这个小村与外面的联系。倘若下雨,村民出村需要淌过这泞泥的河,或者上村的人要行很远的路走下村的桥,再倘若下大雨发大水,昏黄的水漫过下村低洼的小桥,村便成了孤村,人们便等待雨息水小再度出行,或者为了急事冒险蹚河。
几百年来如此。
公元2015年仲夏,烈日的照耀下,几个年轻人在上村的河沟里卷起了裤腿,挽起了袖口,挥汗如雨。他们指挥挖机整理了河渠,抱起了河沟的石头填入了基础,挥起洋钩掘石,掀起铁锹填土。从十余里外拉来的四根水泥管依次排入,洋灰倾注而下,混凝土倾注而下,桥墩依次而立。
倾注而下的,是几个年轻人的汗水,和后来更多村民的汗水,混合着石,沙,灰,在二十余个烈日下,一起浇筑成了一座桥。
小桥不小,它是这几年,甚至是近几十年小村最大的一项工程。
小桥很小,难度不小。
当初没有作业施工人员,几名志愿年轻人或向单位请假,或放下自己的业务,来到工地,灰尘扑扑,一脸辛苦,亲自动手,引来更多的村民抱石填土。只为着降低成本,节约资金。没有资金,这些年轻人率先捐助,从伍佰到一千,凑足了预算中的两万余元。工程在进行,资金需求扩大成了四万,因为预计的单口涵洞改为了双口,原计划的路宽增加了一倍,在外的热心乡友闻之参与进来,资金源源不断的汇进社区账号。工程在进行,桥在成长,有出现了资金两万缺口,因为“我们要把这桥修成百年工程,不,千年工程,我们要走,子子孙孙也要走。”于是乎,村民积极行动了,五十元,一百元,二百元,五百元……卖菜的钱,打工的钱,子女孝敬父母的钱……
桥终于成了,平坦又宽阔,大气又雄伟。卖菜的三马子再也不怕烂在河沟,进村的小窝车再也不怕抛锚在沙坑。邻村的装载大车也赶近路穿行在此了,几十吨的重量检验着桥的力量,一场大雨淹没了下村的桥,这座桥用它宽阔的胸怀拥抱着这场洪水,在它面前,不就是一股细流吗?
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些年轻人是:许安学、杨虎春、许军明、许冬宇、许永强等,让过桥者永记。捐资的乡友村民很多,带着他们的体温和爱心,如同细沙大石,一同浇筑在桥里,名单不及细说,但有一人不得不提,收入很少,支出很大,自己多病,姑娘上学,她捐助的五十元,堪比千元为重,正是这样的精神和爱,支撑着桥的建设,也支撑着社区六年来的砥砺前行——
作此文,意在纪念为这座社区桥的建设付出的人们,也意在让他们的功德永驻。作为社区桥志,也有必要一提建桥的缘起。
建桥的那年某日,社长敬爱林对任人评说道,“社区给我们建个桥,要不下雨的时候河湾就过不去了,耽误交菜,也就耽误了价格收成。”似为不经意的一句笑谈,却也击中了许家窑村网上社区成立的本质,不就是“联系四海乡友,共谋家乡发展”吗?回头,迅速向安学,尚斌,虎春汇报,再跟永强,冬宇,军明商议,一句话便成了,没有繁文缛节,叽叽喳喳,因为是一个目标,一个信念。
社区桥将永驻在村头,社区也将永行,博爱正义,文明之光也将永驻许家窑上空。
是为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