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那条小街上逛着,街上有很多福建的特产,但最吸引我的莫过于那种累似于我们那里过年时做的一种美食――籺,我也知道它的读音怎么念,至于这个字的样子,也是我在初中的时候,有一次课间,一个学生见老师还没离开,就去问:“老师,我们这里过年,就是类似于北方过年包饺子的那种美食啊,粤语我们是会说了,可普通话怎么念,又怎么写呀?”
那个老师听后,放下手中正在批阅作业的笔,拿起粉笔转过身,刷刷刷地写了一个大字“籺”,这个“籺”字太罕见,我们在平时的课本中根本见不到,所以现在我都不知道那个字的读音是什么,只知道这种东西是我们那里独有的。
可能是我们本来的先祖也是客家人的原因吧,那条小街上也出售一些类似于我们那里的“籺”之类的美食,或者说,和我们那里的“艾籺”很相似,只是体型要小一点,而中间也没有点上用一种植物的汁液(红色)点成的小圈圈。
我爸看到第一眼便说了:“那个好像我们那里的籺啊。”
我也看了一眼,说:“真的是啊。”
我的小姑姑买了一个给她的女儿,因为我们再过两天就回去了,所以我觉得我们如果买两个给在家的妈妈和弟弟尝尝,应该不会馊了吧。我对老爸说:“爸,我们买两个吧,和我们那里那么相像的一种美食。让我妈开开眼界吧。”
我爸同意了,他买了四个,用塑料袋装着,我当时便吃了一个,让我的妹妹也吃一个,可我的妹妹不吃(因为那天她一直在念叨着冰激淋的事情),我便决定把这三个留着,带回家给爷爷、妈妈和弟弟,一人一个,刚刚好,尽管我的弟弟还没多少个牙。
导游继续领着我们去她说了很久的那座方形土楼参观,她貌似很懂那些土楼的历史,在去往那座方形土楼的路上,她一直在不停地跟我们说起了关于土楼的历史,她说,土楼是古代客家人为了保护自己,对抗外敌而建立起的一座“固若金汤”的“城堡”,是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古代不发达,建一座土楼是很难的。
没错,古代不发达,建一座土楼是很难的,所以,我们要保护好我们传统的东西,因为那是我们祖先的心血,如果,我们不重视,先祖们在天上看到了,会怎么样。
不保护好传统的东西,先祖们死不瞑目。
我们跟着导游来到了她说了很久的那座方形土楼,那座方形土楼毕竟是这个景区唯一的存在(应该是唯一吧,其他好像都是圆形的),所以看起来比其它土楼保存的更好,我总觉得,保护传统的东西,不一定是要有一定经济效益产生的情况下才进行,平时,我们也要多加注重。毕竟,我们要对得起先祖的劳动与智慧结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