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起床刷手机,无意间发现了我三岁宝贝自己录制的一条短视频:视频的镜头照的是外面下雨的天空,阴沉沉的乌云,随后是宝宝的一段自述“妈妈写稿子,爸爸玩手机,没有人陪我玩,我一个人好孤独”。
起初看到视频时,我是很气愤的。因为跟她讲过很多次不要总是拿着我的手机玩。可是,看到最后,我的心真的是疼了一下,眼泪不住的往下掉。
看到身边还在熟睡的她,内心却是百感交集。除了“对不起”,我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
妈妈一直自私的以为挣钱才是最重要的,妈妈想要给你更好的未来。却忽略了你的感受。是妈妈错了。可是,妈妈真的很难过!
陪伴缺失,再多爱的言语都显得苍白无力
当今社会,作为家长的我们原以为拼命工作,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所以总想着多挣些钱再陪孩子,或者忙完手里的事再陪孩子。
然而钱挣得再多,也弥补不了孩子内心的孤独。
颜如晶曾在《奇葩说》上说:“孩子的人生是一部连续剧,从第1集到第20集,他会慢慢地变。连续剧你不看,我们可以补,但是孩子的人生是补不回的。1到20岁你不看了,就永远都看不了了。”
成长不可逆,父母的陪伴是有有效期的,陪伴孩子成长的那些美好时光,错过了就是永远。
父母的陪伴,能让孩子获得更多的安全感
曾经看过这样的一个短片,大致的内容是:
一个孩子满心欢喜的给自己的爸爸打电话,询问爸爸什么时候回家吃饭。
而爸爸却说今天要加班,让宝宝跟妈妈一起吃饭。
孩子乖巧的挂掉电话后痛哭失声。
因为这一天是她的生日。而爸爸又一次的忘记了。
宝宝的面前放着一个蛋糕,还有她自己画的一张图画。
画面里一个小女孩开心的和爸爸妈妈围在桌前吃饭。
看到这里,屏幕前的你心里有没有深深的被刺痛呢?
工作中我们总是加快脚步,奋力前行。可是,却忘记了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努力。我们似乎忽略了我们最重要的人,我们的孩子!
别让孩子的每一次期待,都变成失望!
心理学家分析:“小时候缺乏陪伴的孩子,性格可能会比较内向,长大后往往没有安全感,这种安全感的缺失会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体现出来。”
陪伴是孩子心理上获得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幸运的人一生都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需要用一生的治愈童年。
假装陪伴,比缺席更可怕
曾经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7.8%的父母与孩子共处时经常看手机,51.8%的父母偶尔看手机,这两类加起来等于近七成的父母在陪孩子时看手机。
《少年说2》曾经有一期小男孩对着台下的爸妈喊话:“小时候,我觉得手机才是爸爸妈妈的孩子。因为每次我看着他们的时候,他们都是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
小男孩的父母试图解释,小男孩的情绪却很激动。
小男孩低着头哭了,发出心里的呐喊:“爸爸妈妈,拜托你们放下手机,陪陪我好吗?”
台下的父母和很多孩子都抹起了眼泪,因为小男孩的呐喊,喊出了千万家庭和孩子的痛点。
教育界有句名言:“先有关系,再有教育,没有关系,就没有教育。”
很多家庭亲子关系紧张,不是因为缺乏教育和知识,而是缺少深层次的陪伴。”
好的教育,是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记得邓超曾在微博发过这样一段话“我决定息影,当个全职爸爸”。
看似一句无关痛痒的玩笑话。却说出了多少父母的艰辛。
在家庭和事业中,没办法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时,作为父母,我们又该如何权衡利弊呢?
相信邓超家庭的育儿教育绝对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典范。
邓超为了花花妹妹,学习折纸艺术;为了给孩子圣诞惊喜,自己穿着圣诞老人的服装导致全身过敏。
孙俪为了陪孩子滑雪,推掉了工作安排。
在一个有爱的家庭,我们见证了等等哥哥和小花妹妹的成长,他们展现给我们一个幸福家庭最美好的样子。
相信世界上回报率最高的投资,就是陪伴孩子的成长!
很多父母觉得,陪孩子一天比上班还要累,甚至经常会有耗竭感。
我想说,那一定是你陪的方式不对,你的心态错了。
高质量的陪伴,并不是家长的内耗。而是亲子双方达到的一种安宁、祥和的共存!
写在最后:
加里宁说:“世界上任何人都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对于人的心理上的各种微妙变化更富于敏感的了。”
只要我们愿意改变,一切都会变好。
我们的每一份努力,孩子都能感知;我们的每一份付出,都能换来孩子不一样的未来。
当我们还是他们生命的全部时,多付出一些爱和陪伴,等到他们渐渐离开的那天,才有纽带联系着我们。
别让陪伴,成为一种奢望。孩子最需要的,永远是父母有温度的陪伴。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