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9,8 星期六 天气:晴
像完成某种使命般的看完了《追风筝的人》这本书,我用了将近两个月的零碎时间,我读书从来都很慢,做不到一目十行,我所读过的为数不多的几本书几乎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看完的,并且一定要把所有喜欢的段落摘抄下来,似乎这样才能对得起创作者得良苦用心。我想在这个做什么事都讲究效率的时代,读书却是一件急不得也快不得的事情,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有血肉的,有感情的,有心脏跳动的生命,只有慢慢品读,才能了解它的性情。
昨天晚上九点,在自习室呆了六个小时后,我终于看完了它,像完成了某种厚重的使命一样,我感到轻松和解脱。
合上书,心中思绪万千。我看到阿米尔少爷、哈桑、阿里、莎娜芭、拉辛汗、阿塞夫、索拉雅、雅米拉阿姨、塔赫里将军、法里德、索拉博……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出现在我面前,组成一幕幕或许温暖或许感伤的画面。
我仿佛看到童年的阿米尔和哈桑光着脚丫子坐在有阳光倾泻的白杨树上,摇晃着双脚。
我仿佛看到脸庞浑圆,鼻子大而扁平,双眼眯斜如同竹叶的哈桑用力地追着风筝,转头对阿米尔少爷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我仿佛看到幼小的索拉博在经历生活的折磨和摧残后,那双原本应该充满好奇的明亮眼睛变得无比黯淡。
我突然发现我的文字是如此苍白,苍白到我找不到任何一个合适的词汇来描述这本书,不可否认的是文字对我有着巨大的无法抗拒的魔力,然而我却无法用文字描绘我此刻的心情。
我无法从政治角度或者从文学角度对这本书的内容和价值进行剖析,我所能做的,不过是从一个读者的角度看到了阿富汗这个民族所历经的风雨沧桑以及喀布尔遭战争毁灭后的荒凉;看到了阿米尔的父亲两面的人生,一面光辉灿烂,一面痛苦不堪;看到了阿里和哈桑骨子里的忠诚和善良以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阿米尔的懦弱与自私。
今天用了两个小时看了电影版《追风筝的人》,电影采用回忆的方式介绍整个故事,第一个场景是拉辛汗打电话告诉阿米尔那儿有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由此引发了阿米尔对往事的回忆,回忆从儿时的记忆追索到阿米尔与索拉雅结婚,以及他的父亲病逝……回到现实,阿米尔在一番挣扎后前往巴基斯坦寻找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也踏上了一条通往灵魂救赎的路。
最后一个场景让人潸然泪下:四十岁的阿米尔俯下身教索拉博追风筝,他跑去追被击落的风筝,转过头对索拉博说,像曾经哈桑对他说过的那样,他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电影只是小说的一个缩影,省略了很多细节,由于拍摄条件限制,很难再现小说中的场景,很多情景不一致,故事进展太快。但是已经很不错了,很多场景还是能把人感动到哭。
追风筝的人,他们追的“风筝”,是人性中最善良美好的东西,哈桑追到了,阿米尔也追到了,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追到心中的“风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