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流文学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经历着流变。
从形式而言,主流文体的演变从最早的神话,经过诗;史;赋;散文;律诗;词;戏曲到小说。整个流变中至少可以看到两个确定的方向,第一就是文体的长度越来越长。第二是作品的对象越来越趋于大众。文体形式的流变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和推动。例如,直到今天,《新闻联播》依然遵循着《史记》留下的纪传体叙事规则就是因为以位为尊的礼制没有改变;律诗在西汉发芽,唐、宋盛行,除了文学上的发展,也与律诗作为文人阶层日常的社交工具有关。喝酒要对诗,离别要赠诗,注定了律诗在短小精悍的同时还要寓意隽永;四十五分钟一集的电视剧和报纸连载小说,都基于商业传播在创作以前做出了限制,这就让电视剧本和连载小说从结构,篇幅和叙事上都较从前有了巨大的改变。近当代以来的小说当道,更是西学东进,市俗崛起的产物。
从内容而言,中国文学一直保持现实性的传统。文章总是要指向现实的课题。所以我们上古的神话支离破碎,不靠怪力乱神创造一个至高的宇宙观和秩序安排。如果没有西方势力强势入华和定于一尊的皇权跌落,中国的虚构写作,或许依然是餐后甜点般的逸情闲趣,登不得庙堂。中国的传统文学里面是极少刻画人物内心活动的,通常都用外比于物或见诸于行的手法。这除了让读者可以自行体会并加入创作,还为后续的无数注本提供提供了基础和空间。而近当代以来对于人物内心的描述逐成风气并日渐赤裸,除了面对日益广泛的读者呈现要清晰明确,更是人本思想泛化的直接结果。
文学形式上的每一次创新到最后成为主流,都经历了一个漫长历程。这中间既有文人的不断磨练,也依赖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最后在竞争中被广泛接纳的,遂成主流。这似乎跟进化论一致。文学内容上的以人为本似乎从未变化过,只是谁掌握了创作和评论的话语权,谁就可以定义了文学的主流。随着人对文字掌握的普遍化和传播手段的直接与平易,文学描述客体的由贵到凡和描述内容趋向易共鸣的共性极端情感应该是后续发展的趋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