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这样一句话:
“方法比知识重要, 知识不是智慧,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智慧。”
一个人遇到问题时如何处理,最能反映出这个人的学识以及素养。
方法对了,事半功倍;方法不对,效果减半。
在非洲大草原上,有一种吸血蝙蝠,喜欢吸食野马的血。
野马由于愤怒,不断狂奔,最后力竭而死。
专家发现,吸血蝙蝠的吸血量,根本不足以导致野马死亡。
野马死亡的真正原因,是自己的狂躁和暴怒。
试想,如果野马在蝙蝠吸血的时候,能够保持平心静气,不去狂奔,那么,吸血蝙蝠吸够了血,自然就会离去,野马也就不会力竭而亡了。
当我们面对工作生活中让人愤怒的琐事,也许,最好的处理方式,不是发怒,而是沉得住气,选择以“无为”的态度,静观其变。
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
有时候,无为,便是最好的“为”。
陆游说: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时候,我们要迎来“柳暗花明”,不仅仅是去等待外界环境的变化,也可以寻求自身思维的转变。
当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发生了转变,那么,世界可能就会焕然一新。
有几个人出海钓鱼,返航的时候,意外的迷失了方向。
而此时,恰巧天上一颗星星也没有。
有人记起自己带了灯,于是打开灯照向四周,可是徒劳无功,看不到任何东西。
这时,有一位老者说:“大家把灯都关掉。”
大家无奈,只能照老者说的做。
过了一会,所有人的眼睛适应了黑暗。他们发现,在很远的某一处,有一片亮光。
而这片亮光的方向,正是他们回家的方向。
当我们处于困境,既然常规的办法,无法解决问题,那么,就要跳出常规思维,来寻求出路。
很多时候,我们眼中的绝境,并非是真的绝境,而是我们的固有思维,给我们筑起了牢笼。
有一位老和尚问小和尚:“假如你进一步则死,退一步则亡,你该怎办?”
小和尚回答:“我往旁边去。”
很多时候,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非非此即彼。
只有懂得转弯的人,才能有出奇制胜的机会。
有时候,我们之所以对别人充满了挑剔、怨憎,多是因为不能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
当我们能够设身处地去考虑对方的难处,矛盾自然就容易化解了。
听过这么一个故事。
一头猪和一只绵羊、一头奶牛关在一起。
一天,主人把猪捉了出去,只听到猪大声嚎叫,剧烈的反抗。
绵羊和奶牛就很不耐烦:“我们经常被捉去,也没有像你这样大呼小叫的。”
猪回应道:“捉我和捉你们是两回事。捉你们,是为了你们的毛和乳汁,捉我却是为了要我的命啊。”
当我们想要指责他人的时候,首先可以去考虑,如果自己处于对方的境地,是否能够比对方做得更好呢?
有时候,对方也许并没有错,只是与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
当我们能够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也就能够理解对方的难处了。
萧伯纳说:
“沟通最大的问题,在于以为沟通已经发生。”
好多人坚信别人懂自己,一切无需多做解释。
殊不知在应当沟通时选择“什么也不说”,只会让我们失去本该拥有的幸福。
《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女士看到丈夫每天忙于工作,很少在家,便很想让丈夫多空出些时间,陪陪自己。
于是她向丈夫提过一个要求:希望他可以少花一些时间在工作上。
妻子本来想说,让丈夫少花点时间工作,多回家陪陪自己和孩子。
可碍于情面,后半句终究是没能说出口。
丈夫欣然接受了妻子的提议。
但他却以为,妻子让自己少花时间工作,是为了让他的生活不那么单调,多去培养些爱好。
于是,三周后,丈夫确实不那么忙着工作了,但却把多出来的时间,用在了高尔夫球比赛上。
妻子始终没有说出一句“自己想获得陪伴”的话,却以为自己已经表达得足够清楚。
她没想到丈夫竟然如此“无情”,便又开始和丈夫“冷战”,更加什么话也不说了。
丈夫看到妻子闹脾气,心里也很委屈,他觉得自己已经按照妻子说的做了,她却还是不满意。
两人的关系,也因“无话可说”,变得越来越差,最后在终日的沉默中,跌入冰点。
看过这样一句话:
“感情中怕的不是总在争吵,而是双方总无话可说。”
感情的破裂,往往并不是因为吵架,而是因为那因沉默不断产生的新的误会。
生活不是一场独角戏,心中的想法只有表达出来,才具有意义。
节选自樊登读书微信公众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