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母亲节,首先祝天下所有的母亲节日快乐!
为了应景,今天推送一篇关于父母的文章。不管你现在是否为人父母,通过这篇文章,你可以知道如何有意识的扮演父母的角色,知道如何更临在地与你父母相处。这篇文章来自于当代的灵性大师埃克哈特拖勒的《新世界,灵性的觉醒》,此书多次蝉联亚马逊畅销榜,推荐给大家看。
为人父母:角色还是功能
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很多成人都会开始扮演角色。他们使用一些孩子气的字句和语调,
以高姿态和孩子说话,对孩子并不平等视之。你暂时知道的比孩子多或是你此刻比较高大的
事实,并不意味孩子就与你不平等。大多数的成人,一生当中,总会有一段时间是身为父母
的,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角色。而最重要的问题是:你是否能够善尽父母的职能,而且游刃
有余,但是又不与这个职能认同,也就是,不让它成为你所扮演的一个角色?父母职能的一
部分就是要照顾孩子的需要,防止孩子受到危害以及有时要告诉孩子何者该为、何者不为。
然而,当身为父母变成了一种身份认同的时候,而你的自我感可能全部或是大部分都是从它
而来的话,做父母的职能很容易就会被过度地强调,夸大,而且掌控了你。你对孩子的付出,
可能超过他们所需,因而变成溺爱;防止他们受到危害,也可能会变成过度保护,并且妨碍
了孩子们自己去探索这个世界和尝试不同事物的需要。告诉孩子何者该为、何者不为,最后
可能会演变成控制、压抑。
尤有甚者,由角色扮演而导致的身份认同,可能在那些特定功能的需要早已过时之后,
还继续存留。甚至当孩子都已经长大成人了,父母还是无法放下身为父母的角色。他们无法
放下被孩子需要的那种心理需求。即使他们的孩子都已经四十岁了,父母还是没有办法放下
这种观念:“我知道什么对你最好!”他们还是强迫性地扮演父母的角色,所以父母孩子之间
就不会有真诚的关系。父母靠这个角色来定义自己,所以当他们不用再需要善尽父母职责的
时候,他们无意识地害怕失去身份认同。如果,想要控制或是影响已经成人的孩子行为这个
意图受到了阻碍(通常都会),他们会开始批评或表示不以为然,或是让孩子感到愧疚,这
都是无意识地试图保有他们的角色、他们的身份认同。表面上看来,他们是关心孩子(他们
也自认为如此),但是他们真正关心的是:能否保有自己所认同的角色身份。所有小我的动
机都是为了加强自我以及维护自我利益,而有时候它伪装得太好了,即使是小我在运作的这
个人本身都没有觉察到。
一个认同于父母角色的母亲或父亲,有时也会尝试经由他们的孩子来让自己更圆满。小
我为了填补恒常的空虚匮乏感,因而需要去操控别人,孩子这时就会首当其冲。如果操控孩
子的强迫冲动之后的那些最为无意识的假设和动机,都被带到意识层面并且公诸于世的话,
可能八九不离十是这样的:“我要你达到我不曾达到的成就;我要你在这个世界上扬眉吐气,
所以我也可以借由你而扬名立万。不要让我失望。我为你牺牲了这么多。我对你的不以为然
就是有意要让你感到愧疚而且不舒服,所以你才会遵照我的意愿行事。我当然知道什么对你
是最好的,这点毋庸置疑。我爱你,而且也会一直爱你,只要你做的,都是我认为对你有益
的事情。”
当你把这种无意识的动机带到意识层面时,你很快就可以看出它们是多么地可笑。在这
些动机之后的小我此刻无所遁形,而且它的功能失调也显露无遗。有些向我咨商的父母会突
然发现,“我的天哪,这就是我一直在做的吗?”一旦看到你正在做或是已经做了一段时间
的事情时,你也可以看出它的徒劳无功,而那个无意识的模式就会自动结束。觉知就是最好
的转化媒介。
如果你的父母就是这样对待你,千万别跟他们说他们是无意识而且被小我掌控的。这样
做可能会让他们更加地无意识,因为小我会采取防卫的立场。你能够看出那是他们的小我,
而不是真正的他们时,就已经足够了。小我的模式,即使是持续了很久的时间,当你的内在
不再抗拒它们的时候,有时会奇迹般地消失。抗拒只会给它们更新的力量。即使它们不消失,
你可以用慈悲心来接纳你双亲的行为,不需要对它们做出反应,也就是说,不需要认为这些
行为是冲着你来的。
在此同时,你也要觉察到自己对于父母行为的反应模式背后(通常都是根深蒂固的而且
习惯性的),有什么样无意识的假设和期待。“我的父母应该要认同我的作为。他们应该要理
解我,同时接纳我的本来面目。”真的吗?为什么他们应该要这样?事实就是:他们没有这
么做,因为他们做不到。他们进化中的意识,还没有量子跳跃到觉知的层面。他们还无法不
去认同他们的角色。“是的,但是除非有他们的认同和理解,我无法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感到
快乐和满意。”真的吗?他们认同你或不认同你,真的会对你的本来面目造成差异吗?所有
这种没有被审查过的假设,创造了很多负面的情绪,还有很多不必要的不快乐。
要保持警觉。你心智中来来去去的思想,是否有些是来自你父亲或母亲,而且已经被你
内化的声音?它们会说:“你不够好。你永远不会有什么成就。”或是以其他形式的批判或论
断出现。如果你有觉知的话,你就会认出来这个在你脑袋里的声音就是:一个被过去所制约
的旧思想。如果你有觉知的话,你不会需要再去相信你所思考的每一个念头。它只是一个旧
的思想罢了,如此而已。觉知就意味着临在,而只有临在能够化解你内在无意识的过去。
“如果你认为自己已经开悟了,”阿玛斯(《钻石途径系列》作者)说,“去和你父母住一个星期看看。”这是个非常好的建议。你和父母的关系不但是你最初的原始关系——为其他后来的人际关系设定了基调,它也是一个测试你临在程度的好方法。在一份关系中,如果双方过去有很多纠葛,那么就必须要更为临在,否则,你们会被迫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演过去。
有意识的受苦
如果你有年幼小孩的话,尽可能地给他们帮助、指导和保护,但是更重要的是,要给他
们空间——存在的空间。他们虽然经由你而来到这个世界上,但是你并不“拥有”他们。“我
知道什么对你是最好的”这种信念,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也许是对的,但是等到他们渐渐长大
之后,就越来越不正确了。你对孩子的生活应该如何展开有愈多的期盼,你就会更加地停留
在你的心智中,而不是为他们保持临在。就像所有其他的人一样,他们终究会犯些错误,也
会经历到某些形式的痛苦。事实上,从你的角度来看,他们可能是犯错了。但对你来说是错
误的,对孩子来说,却可能正是他们需要去做或是经历的。尽可能地给他们帮助和指引,但
是要明白,有的时候还是要允许他们犯一些错误,尤其是在他们快成长为成人的时候。不但
如此,有时你甚至还需要允许他们去受苦。他们的痛苦可能是毫无理由的,也有可能是他们
自己犯错的后果。
如果你能免除你孩子所有的痛苦,不是很棒吗?不,不是的。如果不经历一些苦难的话,
孩子就无法进化为成人,而且会很肤浅,只会与外在形式的东西认同。受苦会驱使你往内心
深处走去。矛盾的是,受苦是由认同于外相造成的,但是受苦也会减少对外相的认同。受苦
大部分都是小我造成的,但受苦最终会导致小我的陨灭。不过,你必须要有意识地受苦,这
种情形才会发生。
人类注定是要超越痛苦的,但是小我可不这么想。小我很多错误假设中的一个就是(也
是它众多谬思中的一个):“我不应该受苦。”有的时候这个思想还会转移到与你亲近的人身
上:“我的孩子不应该受苦。”这个思想本身就是痛苦的根源。受苦其实有一个崇高的目标:
意识的进化提升和小我的灰飞烟灭。十字架上受苦的那个人其实是一个原型的表征。他代表
着所有的男人和女人。只要你抗拒受苦,这个过程就会更加地漫长,因为抗拒会创造更多的小我来让你消灭。然而,当你接受痛苦的时候,因为你是有意识地受苦,这个事实就会导致
那个过程的加速进化。你能够接受自己受苦,也可以接受其他人受苦,比如说你的孩子或双
亲。在有意识的受苦之中,转化就已然存在了。受苦的熊熊火光就转变成了意识之光。小我说:“我不应该受苦的。”这个思想会让你更加地受苦。它是对事实的扭曲,始终是自我矛盾的。真相就是:你必须对受苦说:“是的!”然后才能去超越它。
有意识地为人父母
很多孩子对他们的父母暗藏了愤怒和不满,主要的原因就是彼此关系的不真诚。无论父
母是多么有意识地在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孩子内心深处都渴望父母和他们相处时,能够像一
个“人”,而不是在扮演角色。对你的孩子,也许你尽全力做好、做对了每一件事,但是你
再怎么尽力都不够。事实上,如果你忽视了本体(being),你做(doing)再多都不够。小我对本体一无所知,而且深信借由不断地“做”,你最终会获得拯救。如果你在小我的掌控下,你会相信:借由不断地“做更多”,你最终会累积足够的“作为”,让你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上觉得圆满。但事实不然。你只会在“做”之中迷失了自己。我们整个人类文明已经在“做”之中迷失了,由于“做”并没有根植于“本体”,所以一切作为都是无用的。
那么,你如何把本体带入繁忙的家庭生活,还有你和孩子的关系中呢?关键就是要关注
你的孩子。所谓关注,有两种。一种是我们称之为以外相为基础的关注。另外一种是无形的
关注。以外相为基础的关注始终是与“做”和“评价”有关的。“你做功课了没?吃晚饭!
把你的房间收拾好!刷牙!做这个!不要做那个!快点准备好!”接下来我们又要做什么?这个问题基本上总结了很多人家庭生活的样貌。以外相为基础的关注当然是有必要而且正当的,但是如果你和孩子的关系就仅止于此的话,那么关系中最重要的一个向度就丢失了,“本体”就完全被“作为”所蒙蔽。就像耶稣说的:“只关心世上的事。”无形的关注是与本体的那个面向不可分割的。它是如何运作的呢?
当你看着孩子,倾听,碰触或是帮助他们做一些事的时候,你要保持警觉、定静,完全
地临在,除了当下时刻的本然面貌之外,不期盼任何其他的东西。这种方式会让你创造一个
属于本体的空间。在那一刻,如果你临在的话,你并不是一个父亲或母亲。你就成为倾听、
观看、碰触甚至说话的那个警觉、定静和临在。你就是那个在作为之后的本体(being)。
认出你孩子的本体
你是人(Human Being)。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对生活的掌控不在于控制,而是在人
性(human)和本体(being)之间找到平衡。母亲、父亲、先生、太太、年轻、年老、你扮演的角色、你提供的功能,无论你做什么——都是属于“人”的范畴。这个范畴有它自己的地位,并且需要得到尊崇,但是它的本身,对一个圆满的、真正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或是生活来说,是不足够的。无论你多么努力地尝试,或是你的成就如何,只有人性(human)是不够的,你还需要本体。本体是可以在意识本身的定静和专注的临在中求得的。那个意识就是你的本质。人(human)是外相,本体(being)则是无形无相的。两者不可分割,而且是相互交织的。
就“人”的层面而言,你毫无疑问地比你的孩子优秀。因为你比较高大、强壮,知道的
也多,而且能做更多的事。如果你所知道的只限于这个层面,当然会觉得比孩子来得优秀,
即使是无意识的。而且,你也会无意识地,让你的孩子觉得样样不如你。在你和孩子之间没
有平等,因为你们的关系当中只看外相,而单就外相而言,你们两个当然不平等。你也许很爱你的孩子,但是你的爱只是人类的爱,也就是说,有条件的,占有的,会间断的。只有超越了外相,在本体之内,你们是平等的,而只有当你在自己的内在找到了那个无形无相的向度之后,你们的关系才有真爱在其中。那个临在中的你,那个永恒的“本我”,就能够在另一个人之中辨识出他自己。而对方(在这里就是你的孩子),会感觉到被爱,也就是说,感
觉到他的本体也被认出来了。
爱就是在他人之内辨识出你自己的本体。而对方的“排他性”就会因此在纯粹人类的范
畴(外相的范畴)中被揭露为幻相。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爱,其实是渴望被认可,不是在外相
的层面,而是在本体的层面被认可。如果父母认可的只是孩子作为人类的面向,而忽视本体
的面向的话,孩子就会感到与父母的关系有所不足,缺乏一些绝对重要的事物,于是在孩子
心里就会累积痛苦,有时甚至是无意识地对父母怨恨不满。“为什么你不能认可我?”这好
像就是孩子的痛苦或怨恨的心声。
当其他人认出你本体的时候,经由你们两人,那份认可就把本体的向度更加完整地带到
这个世界上来。那就是可以救赎这个世界的爱。我所说的这些,是针对你和你孩子之间的关
系,当然,这同样地适用于所有的人际关系。
我们常听说“神就是爱”,但这并不是绝对地正确。神就是至一生命,在无数的生命形
式之内但却又超越它们。而爱却隐含着二元对立:爱和被爱,主体和客体。所以,所谓“爱”,
就是在二元对立的世界中,辨识出合一。而这就是神在有形有相的世界中诞生了。爱使得这
个世界不那么世俗化,密度不那么浓稠,也让神圣的面向,也就是意识本身的光亮,更加地
从这个世界中通透出来。
网友评论